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翦翦的意思、翦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翦翦的解释

(1).狭隘;浅薄。《庄子·在宥》:“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成玄英 疏:“翦翦,狭劣之貌也。” 唐 柳宗元 《宋清传》:“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駡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亦谓过分谨慎而不知变通。 宋 岳珂 《桯史·太岁方位》:“今世士大夫号於达理者,每易一榱,覆一簣,翦翦拘泥,不得即决。”

(2).犹簇簇。丛集貌。 唐 沉亚之 《闽城开新池记》:“辛蒲翦翦,扇荷擎擎。” 唐 杜牧 《感怀诗》:“苍然 太行 路,翦翦还榛莽。” 宋 姜夔 《浣溪沙》词:“翦翦寒花小更垂, 阿琼 愁里弄妆迟,东风烧烛夜深归。”

(3).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 唐 韩偓 《寒食夜》诗:“测测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宋 王安石 《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明 唐寅 《步步娇》套曲:“今日画眉人远,冷透香罗,无奈东风翦翦。” 费砚 《春愁秋怨词》:“翦翦金风隔院吹,昼凉人静漏迟迟。”

(4).齐心;和睦相处。《子华子·晏子问党》:“其民愿而从法,疏而弗失,上下翦翦,唯其君之听。” 清 侯方域 《悯獐》:“吾废吾童子矣,视二氏之貌,且翦翦焉适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翦翦"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叠音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翦翦"作形容词时表示"狭窄;浅薄"之意,例如《庄子·在宥》中"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即形容心胸狭隘。作象声词时,《广韵》记载其可模拟风声或虫鸣声。

二、古诗词特殊用法 在唐宋诗词中,"翦翂翂"常用于描绘风寒凛冽的意境。李商隐《寒食夜》"恻恻轻寒翦翂风"即通过叠词强化了春寒料峭的视觉感受,此用法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被列为经典修辞范例。王安石《夜直》"翦翂风色照帘旌"则突显了风势的细密清冷。

三、语义演变考据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该词本义源自"翦"的甲骨文字形,象以刀剪羽之形,引申为"消除、削弱"。叠用后弱化动作性,强化状态描摹功能,这种词性转化在《古汉语通论》中被归为"形容词化"的语言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文学创作或古籍研究领域。其语义理解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说文解字注》强调"翦与剪古今字"的字源关系,但"翂翂"作为叠词已发展出独立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翦翦”是一个多义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1.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多用于描绘春风或夜风的轻寒感。例如唐代韩偓《寒食夜》中“测测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以“翦翦”形容风吹拂时的微寒,营造出清冷的意境。

2.狭隘、浅薄

源自《庄子·在宥》:“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成玄英疏注“翦翦”为“狭劣之貌”,形容人心胸狭窄或见解浅薄。后亦引申为过分拘泥,如宋人批评士大夫“翦翦拘泥,不得即决”。

3.丛集、整齐貌

可指草木丛生的状态,如杜牧《感怀诗》“翦翦还榛莽”形容草木丛集;亦可表示整齐,如晋代程本《子华子》用“翦翦”描述事物排列有序。

4.齐心、和睦

较罕见,见于《汉书》相关注解,表示众人和谐共处。

补充说明:

“翦”本义为剪裁或铲除(如“剪草除根”),但叠用为“翦翦”后含义发生演变,需注意与单字的区别。部分字典提到的“草木茂盛”义项(如)未见于权威古籍用例,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优先参考经典文献中的释义。

总结时,推荐结合诗句或典籍原文理解该词,例如韩偓诗句是学习“翦翦”用法的典型范例。

别人正在浏览...

摆队霸王厅砭顽比侔不揣冒昧参咨抽分春靁达达逮革丹窦祷巫大尹电鞭调布东来西去佛罗伦萨负坚执锐挂相规正鼓徵黑炭贺联红皮书贱虫将美借命竭智尽力饥寒交切纪念品究升苛论恐惑夔旷累牍烈火真金粒选蒙罩女岐排陷蟠固盆头霹雳尖亲长遒遒热瓦甫入律埽灭石榞受材竖褐水城私房钱唐室托孤寄命乌禾无嗣翔骞小亟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