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坌”。粗笨。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南人轻捷跳趫,行走如飞。而北人麄坌。”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乔白岩》:“至教场中比试,南人轻捷,跳趫如飞,北人麄坌,方欲交手,或撞其脇,或触其腰,皆倒地僵卧。”
麤坌(cū bè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麤”和“坌”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粗糙笨重、粗劣不精。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述其释义与来源:
麤(cū)
《周礼·天官·内宰》:“辨其苦良”,郑玄注:“苦读为麤,谓分别其缣白之麤细。”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4853页。
坌(bèn)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第221页;《广韵·去声·慁韵》。
麤坌为同义复合词,强调粗糙笨拙、粗劣不精,多用于描述器物质地或行为粗率:
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柞)十年,中椽,可杂用。二十岁,中屋槫,柴在外。麤坌堪为烛明。”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096页。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496页。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北魏·贾思勰):
“麤坌堪为烛明。”
译文:粗糙笨重的柞木可作烛台照明。
来源:中华书局《齐民要术校释》卷五。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麤坌之衣,覆藏丑陋。”
译文:以粗劣衣物遮掩丑陋之体。
来源:敦煌文献P.2292号写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麤”为“粗”的古字,甲骨文象三鹿奔跃,表行动粗莽;“坌”从土分声,本义为尘埃积聚(《说文解字注》)。
来源:季旭昇《说文新证》第487页。
属同义复词,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反映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
来源: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第176页。
“麤坌”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组合词,目前未在常规词典或文献中收录,可能属于古汉语生僻词或存在书写误差。以下为分字解析及推测:
麤(cū)
是“粗”的异体字,本义指“鹿群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引申为:
坌(bèn)
本义为“尘埃”,作动词时表示:
组合推测:
若按字面组合,可能指“粗糙的尘土”或“粗野聚集”,但需具体语境确认。建议:
白平白鲜抱牍搏黍苍颜白发铛铛佌佌顇族戴盆大幕淡薄弹片洞贯动员锻脯烦敝访拿丰实风语负慝扶曳寡狭古邻含鸟和俗箭眼厥貉开阐开饭孔雀扇里语面颔没世脑词捻舌齯齿陪门财品搭皮丝棋灯诎免戎克船闪电娘娘上清箓慑服沈杂石劫守身书髓腾拿痛悔屠羊外表瓦陇慰释五恶屋架舞衫歌扇象道仙姿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