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箓的意思、上清箓的详细解释
上清箓的解释
道教符箓中较为高深的一种。《隋书·经籍志四》:“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 唐 顾况 《崦里桃花》诗:“老人方授《上清籙》,夜听《步虚》山月寒。” 唐 崔仲容 《戏赠》诗:“如今身佩《上清籙》,莫遣落花霑羽衣。”
词语分解
- 上的解释 上 à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去
专业解析
上清箓是道教符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经箓,特指道教上清派传承、使用的箓文。其核心含义与宗教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
宗教内涵与功能:
- 通神凭证与职位象征:上清箓被视为道士获得上清派神灵认可、沟通仙真、役使神吏的凭证。受箓意味着被纳入上清派的神职体系,获得相应的道位(如“上清某箓弟子”),标志着在道教神权秩序中的地位和权限。箓文中通常包含所隶属仙官的名号、职责及可召请的神将吏兵名录。
- 修真法门与护身保障:箓不仅是身份象征,更被视为重要的修炼法门。佩带或存思箓文被认为能助道士通真达灵、感悟道法、炼养身心,同时具有驱邪避祸、护佑平安的效力。上清箓尤其强调内修与符箓的结合,是上清派“存思”修炼法的重要载体之一。
-
形态特征:
- 图文并茂的秘文:上清箓通常以朱砂或墨书写于特定的绢、纸或木板上,其内容并非普通文字,而是由道教特有的符图、神真名讳、秘篆文(一种道教特有的变体文字)以及相关的戒律、咒语等构成,具有高度的神秘性和象征性。
-
历史与流派:
- 上清派的核心传承:上清箓与道教上清派(又称茅山宗)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该派奉东晋魏华存夫人为初祖,以《上清大洞真经》等为根本经典。上清箓是该派道士授受传承的核心内容,其阶次和内容体系在上清派内部有严格的规定,与天师道的“正一箓”体系并列,共同构成道教主要的符箓传承系统。
- 历史演变:上清箓体系在六朝至唐代达到鼎盛,由陶弘景等宗师整理完善。后世虽经演变,但始终是道教(尤其是注重符箓的派别)授箓传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分内容也被吸收进宋元以后整合的“三山符箓”(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体系中。
-
现代意义与研究:
- 上清箓作为道教重要的宗教文化遗产,是研究道教历史、哲学、仪式、艺术(符箓书法)以及古代社会宗教实践的关键对象。现存《道藏》中收录有多种上清箓文或其相关文献。
引用参考来源:
- 任继愈 主编. 《中国道教史》(增订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尤其参见上清派相关章节)
- 王卡. 《道教符箓学发凡》. 收入《道教与传统文化》. 中华书局, 1992.
- 李远国. 《道教符箓学》.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 (详述符箓形态、功能及历史)
- 施舟人 (Kristofer Schipper). 《道藏通考》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国际权威的道藏文献研究,涵盖上清经箓)
网络扩展解释
上清箓是道教符箓体系中的一种高阶符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词义
上清箓是道教符箓中较为高深的一类,属于道士受道修行过程中的高阶符箓。其名称中的“上清”源自道教三清尊神之一“上清灵宝天尊”,象征其在符箓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2.受道体系中的定位
根据《隋书·经籍志四》记载,道教受道需经历递进修习:
- 初受《五千文箓》(基础)
- 进阶《三洞箓》《洞玄箓》
- 最终受《上清箓》。
这一体系表明,上清箓是修行者达到较高境界的象征。
3.文化影响
唐代文献和诗歌中多次提及上清箓,例如:
- 顾况《崦里桃花》描述“老人方授《上清箓》”,展现其与修道者日常修行的关联。
- 崔仲容《戏赠》以“身佩《上清箓》”暗喻超凡脱俗的状态。
4.符箓功能
虽未明确记载具体用途,但结合道教符箓的普遍意义,可推测其可能用于:
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了《隋书》等古籍记载、唐代诗词及现代词典释义。由于不同来源对细节描述有限,进一步研究可参考道教经典文献或考古实物。
别人正在浏览...
潮田成画愁扰船缆处裁词手蹴地村戏的见对头妒昧繁略飞闾奋不顾生浮泛河漫滩黄寿丹加爵教军假食假宿戒步惊梦进克矜忤九法窟笼两端连元劣迹路心毛边纸腼觍灭名磨砥刻厉皮囊埤狭琴音器制麴部染鼎容齿桑杈生命贳贷实惠水佩风裳説公案束手就殪述敍思味泝水行舟贪狠谈虚豱公问途吴楚五姓蕃贤书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