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有浓烈香气。根肉质,淡黄白色,羽状复叶,总状花序顶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性寒、味苦,主治湿疹、疥癣、风湿热痹等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鲜》。
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一个植物名词,特指芸香科白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皮可入药。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该词条:
植物本体
白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米,全株具强烈香气。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夏季开白色或淡紫色花,总状花序顶生,花瓣5枚,具紫色脉纹。蒴果密被腺毛及柔毛,成熟时裂开弹出黑色种子。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3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药用部位与特征
传统以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外表面灰白色至灰黄色,内表面淡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气特异似羊膻味,味微苦。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名称由来
“白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故名。”
来源:《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明·李时珍,1596年)。
古籍记载
《证类本草》载:“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味苦寒,主头风……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指出其性味、产地及主治功效。
来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108年)。
药用价值
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效。主治湿热疮毒、湿疹疥癣、风湿痹痛及黄疸尿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白鲜碱、黄柏酮等成分,具抗菌、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来源:《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文化象征
古代文献中,白鲜因香气浓烈被赋予“辟秽”寓意。《周礼》记载:“凡王之馈食……荐白鲜”,可见其用于祭祀礼仪。
来源:《周礼·天官冢宰》(战国至汉代)。
需区别于“白藓皮”(误写)或“白蔹”(葡萄科植物)。《本草衍义》强调:“白鲜皮,方中皆用,世呼为白羊鲜,以其气息似羊。”
来源:《本草衍义》(宋·寇宗奭,1116年)。
“白鲜”是一个多义词,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特征
白鲜(学名:Dictamnus dasycarpus)是芸香科白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包括:
药用价值
其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性寒、味苦,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湿疹、疥癣、风湿热痹等症。明代《本草纲目》已有相关记载。
在汉语中,“白鲜”可引申为形容纯洁无瑕的状态,如形容人品或物品的完美无垢。但此用法较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更详细的植物分类或药理研究,可参考《中国植物志》或中医药典籍。
騃童钝夫阿耨摆撼褊宕常好是魑魅怆凄出倒错头德庸帝宗端华方伯连帅梵呪飞箝伏尔加河纤夫趺足蛤仔孤凄骨扇核办槐花恍怳滑音交叉感染矫复燋槁燋种靖康经天纬地纠折桊枢居常箟簬居游老家蜡兄历落凌驾挛格落汤螃蟹默视逆争潜通穷追不舍弃繻取裁榷会人声入流圣子蛇形肃如貣贷剃头魋髻拖男带女兔颖危象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