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赤口白舌的意思、赤口白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赤口白舌的解释

(1) [talk nonsense] 〈方〉∶指说瞎话,胡言乱语

请别赤口白舌乱诬赖别人

(2) [dispute]∶犹言是非

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京本通俗小说》

详细解释

(1).古代迷信谓主口舌争讼的恶神。旧俗多于端午节书帖悬门以禳之。《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又是五月五日到, 可常 取纸墨笔来,写下一首《辞世颂》:‘……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竝悬门楣,以为禳禬。”

(2).平白无故。《广陵潮》第二五回:“我敢是没有真凭实据,赤口白舌枉説人家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赤口白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由言语引发的口舌争端或灾祸。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本义溯源

  1. 字面拆解

    “赤口”原指红色的口,“白舌”指白色的舌头,字面组合形容人开口说话时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

  2. 民俗禁忌延伸

    在传统历书(如《黄历》)中,“赤口”为凶煞名,主口舌是非;《协纪辨方书》载:“赤口白舌,主斗讼咒诅”,指此日易因言语招致冲突或灾殃。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中华书局,2009年)


二、引申含义

  1. 言语争端

    泛指因争吵、谩骂或不当言论引发的纠纷。

    例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卷五》载端午习俗:“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弃置沟渠,以禳口舌之灾。”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年)

  2. 灾祸象征

    引申为言语招致的无妄之灾,如诽谤、诅咒或意外牵连。

    例证:《水浒传》第七回:“只恐赤口白舌,祸从口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三、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警示言语不慎的后果,或描述无端的是非争端。

例:

“此事本无证据,切莫赤口白舌诬陷他人。”

来源:《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


“赤口白舌”融合了民俗信仰与语言文化,既反映古人对言语灾祸的敬畏,亦延续为对谨言慎行的训诫。其释义始终围绕“口舌招祸”的核心,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赤口白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三、用法与示例

  1. 形容言语伤人
    • 例句:“休得赤口白舌的,罚那毒誓。”(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八回)。
  2. 指无端是非
    • 如方言中“请别赤口白舌乱诬赖别人”。

四、其他释义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需要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权威解释)或(方言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抱璧边关闭链烃庇衞裁料豺舅谗谤巢父崇文馆垂阿定准地契东学顿足搓手反旅发鱼腓尼基费心劳力肥重蜂蝶感冒赶座耿怀龟逆谷口耕衡杓涧底松计谋絶户口嘴括囊守禄蜡红狼顾鸢视礼案梁尘踊跃铃绦六王卢至没有说的泼残生奇璞起跳气焰熏天阮太守颯纚上不得芦苇沈楼顺职俟俟抬轿子鶶鷵通谋铜生斯涂歌里咏外父文政握镜无相无作香焰象牙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