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卢至的意思、卢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卢至的解释

(1).[梵Rucika]佛名。即 楼至佛 ,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大乘十轮经》卷七:“於此贤劫千如来中,最后如来名曰 卢至 。”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十:“﹝ 卢至 ﹞旧言 楼至佛 ,此云可爱乐最后佛也。”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 卢至 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 明 徐复祚 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前蜀 贯休 《送颢雅禅师》诗:“苦却乐,乐却苦, 卢至 黄金忽如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卢至"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主要源于佛教故事和古代文学典故,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核心含义与词源 "卢至"最核心的含义指向一位佛教传说中的人物——卢至长者。他是佛陀时代舍卫城的一位极其富有却极度吝啬的富翁。其名字本身(卢至)在梵文或巴利文经典中的原始形态已难确考,但作为汉语音译词,它已成为一个代表极端悭吝、贪财守财性格的符号化名称。

二、 佛教故事中的形象与象征意义 在佛教典籍(如《卢至长者因缘经》,或见于《法苑珠林》、《经律异相》等类书辑录的故事)中,卢至长者被描绘为:

  1. 富可敌国,悭吝成性:他拥有巨大财富,却舍不得自己享用,更不愿布施他人,甚至苛刻对待自己和家人。
  2. 因悭受惩,得佛度化:其极端的吝啬行为被视为一种愚痴和业障。传说中,帝释天(佛教护法神)曾化身成卢至的模样戏弄他,使其领悟到悭贪的过患。最终在佛陀的教导下,卢至忏悔改过,皈依佛法。
  3. 贪吝的典型:"卢至"因此成为佛教用来警示世人破除贪欲、提倡布施的著名反面教材,象征着贪婪、吝啬、守财奴的性格特质。

三、 在文学与文化中的延伸 "卢至"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广为流传,并衍生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文学典故:文人常以"卢至"代指吝啬鬼或守财奴。例如,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主角就叫卢至,生动刻画了其爱财如命、锱铢必较的形象。
  2. 敦煌变文:敦煌遗书中发现有《卢至长者因缘》变文(如P. 3051等卷号),说明该故事在唐代已通过说唱文学形式在民间流行。
  3. 成语/习语关联:其形象常与"吝啬鬼"、"守财奴"、"一毛不拔"等词语相关联。

总结释义:

卢至(Lú Zhì):原为佛教传说中一位极度富有且极其吝啬的长者之名。后成为汉语中象征贪婪吝啬、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形象的专有名词和文化符号。其含义根植于佛教经典故事,并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强化和传播。

参考来源:

  1. 佛教经典故事:核心形象源于《卢至长者因缘经》(或类似名称的故事,多见于汉传佛教典籍汇编如《大正藏》相关部类)。可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在线数据库中的相关经文: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需自行检索相关经名)。
  2. 类书辑录:
    • 《法苑珠林》 (唐·道世撰):卷第七十七至卷第八十等"十恶篇"之"悭吝部"可能收录相关故事。可查阅《大正藏》第53册 No. 2122。
    • 《经律异相》 (梁·宝唱等撰):也可能辑录卢至长者的故事。可查阅《大正藏》第53册 No. 2121。
  3. 敦煌文献:敦煌写卷如P. 3051《卢至长者因缘》等,证明其故事在唐代民间流传。可参考国际敦煌项目 (IDP) 数据库或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的敦煌遗书影像:http://idp.nlc.cn/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 (需按编号检索)。
  4. 古代文学作品:如明代徐复祚杂剧《一文钱》 (收录于《盛明杂剧》等集),主角名为卢至,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可查阅相关文学总集或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卢至”在佛教语境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佛名:楼至佛

  1. 身份与地位
    卢至是梵语“Rucika”(音译)的佛名,汉译为“楼至佛”,意为“爱乐”。在佛教经典中,卢至佛被视为贤劫千佛(即现在劫中的一千尊佛)中的最后一尊佛。

    • 经典依据:《大乘十轮经》卷七记载:“於此贤劫千如来中,最后如来名曰卢至。”
    • 玄应《一切经音义》进一步解释:“旧言楼至佛,此云可爱乐最后佛也。”
  2. 象征意义
    其名“爱乐”体现了佛教对圆满境界的追求,强调通过修行达到极致的慈悲与智慧。

二、佛经人物:卢至长者

  1. 故事起源
    卢至是佛经中的人物,原为贪财吝啬的长者,后受佛陀点化,舍弃财富皈依佛法,最终因缘成佛。

    • 经典出处:《卢至长者因缘经》。
  2. 文化影响
    这一故事在明代被徐复祚改编为杂剧《一文钱》,通过戏剧化手法讽刺贪欲,宣扬佛教的因果与觉悟思想。

“卢至”既指佛教信仰体系中的最后一尊佛,也代表一个通过修行从凡夫蜕变为觉者的典型形象。两者均体现了佛教对“终极圆满”与“放下执念”的核心教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谄白舞北朔比类合谊毕娶伯伦不辨真伪长翼吃亏崇信稠众大部头掉价独清独醒附加税副性徵凫雁赋银岗位责任制诰谕过茶鸿少红衣礮滑汰贱服绞车矫革焦切棘林谨质戢智岚霏露气每日间纳异辇乘排水管毗赞戚促企佩戚扬弱袂三月雪纔则石蜠书香门户淑着宿泽挞煞甜瓜条凳霆激托宿未平文王操物听相反小季洗耳恭听犀角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