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俟的意思、俟俟的详细解释
俟俟的解释
行走貌。《诗·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羣或友。” 毛 传:“趋则儦儦,行则俟俟。” 高亨 注:“俟俟,行貌。”
词语分解
- 俟的解释 俟 ì 〔俟次〕依次。 等待:俟机进攻。 俟 í 〔万(?)俟〕见“万”。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俟的解释 俟 ì 〔俟次〕依次。 等待:俟机进攻。 俟 í 〔万(?)俟〕见“万”。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俟俟”是一个古汉语叠音词,主要用于形容野兽行走或奔跑时从容不迫、成群结队的样子。其详细解释如下:
-
字形与读音:
- “俟”字单独使用有两个读音:qí 和 sì。
- 在“俟俟”一词中,“俟”读作sì。
- 因此,“俟俟”的读音为sì sì。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俟俟”的本义是形容野兽行走的样子。
- 其核心含义侧重于描述野兽行走时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成群结队的状态。
- 它描绘的是一种群体性的、稳健的、甚至带有某种悠闲或威仪的兽群行进姿态。
-
经典出处与用法:
- “俟俟”最著名的出处是《诗经·小雅·吉日》: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 这句诗描绘了周宣王田猎时,野兽(主要是鹿)在猎场活动的场景。
- “儦儦”(biāo biāo)形容野兽奔跑的样子,而“俟俟”则形容野兽行走的样子。
- 两者并用,生动地刻画了兽群或奔或走、三五成群(“或群或友”)的活动状态。
- 历代注疏家对此的解释高度一致:
- 《毛传》:“趋则儦儦,行则俟俟。”
- 汉代郑玄《毛诗笺》:“趋则儦儦然,行则俟俟然。”
-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趋则儦儦然,行则俟俟然。”
- 宋代朱熹《诗集传》:“儦儦,趋貌。俟俟,行貌。”
- 这些权威注释都明确指出“俟俟”是描述野兽行走时的样子,与“儦儦”(奔跑的样子)形成对比。
-
词义特点与演变:
- 专指性:“俟俟”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形容野兽(尤其是鹿类)的行姿,很少用于形容人或其他事物。
- 状态描绘:它强调的是一种群体性的、从容稳健的行进状态,而非个体的快速移动。
- 使用范围:该词主要见于先秦及汉唐典籍,后世使用频率较低,属于较为古雅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引述古籍或特定文学创作中。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常带有描绘自然景象或田猎场面的意味。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俟”字条下,明确列出“俟俟”词条,释义为“行走貌”,并引用《诗经·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传》“行则俟俟”作为书证。来源: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
- 《汉语大词典》:收录“俟俟”词条,释义为“行走貌”,同样引用《诗经·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传》“行则俟俟”作为例证。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辞源》(第三版):在“俟”字条下提及“俟俟”,释义为“兽行走貌”,引用《诗经·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传》“行则俟俟”。来源: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收录“俟俟”词条,释义为“行走的样子”,引用《诗经·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传》“行则俟俟”。来源:商务印书馆。
- 《诗经》原文及历代注疏:如《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宋·朱熹)等,是理解“俟俟”原始语境和经典释义的最根本依据。来源: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俟俟”是一个汉语叠词,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sì sì
- 词性:形容词
- 释义:形容行走的样子,多指野兽缓慢徐行的状态。
二、出处与用法
-
古典文献
出自《诗经·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 毛传注:“趋则儦儦,行则俟俟。”
- 高亨解释:“儦儦”指奔跑貌,“俟俟”指行走貌,两者对比描述野兽的动态。
-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解析或文学创作中,强调缓慢、有序的行走姿态。
三、相关辨析
- 单字“俟”的读音
- sì:表示“等待”,如“俟机”。
- qí:仅用于复姓“万俟”(Mò qí)。
- 叠词特殊性
“俟俟”仅读作sì sì,与单字“俟”的两种读音需区分。
四、总结
“俟俟”是古汉语中描述行走状态的词汇,常见于《诗经》等经典,现代使用场景有限,但可通过其叠词形式感受汉语的韵律美感。如需进一步了解“俟”的其他含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舶货不露形色充位欑涂道曹点球决胜法杜父鱼饭匕鬼薪豪习皇介黄油会心侣婚帖俭用纠理祭星军伶空洞洞枯黯喟叹劳考略洗练覈临帖隆施卢牟猛趫趫岷蜀谟盖暮岁弄戏瓯抠破体字千疮百孔前典敲竹杠啓开青林乐青龙舰三涂煞场饰表诗匳势业霜吹水渠耸人听闻摊牌贪怯蹄閒三寻通彻伍壮纤介消颓小韵霞旟颉颃歇歇膝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