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馆的意思、崇文馆的详细解释
崇文馆的解释
官署名。 唐太宗 贞观 十三年,于东宫设崇贤馆,至 高宗 上元 二年,避太子 李贤 讳,改名崇文馆。设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设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上》。
词语分解
- 崇的解释 崇 ó 高:崇山峻岭。崇高。崇论闳议(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论。亦作“崇论宏议”)。 尊重,推重:崇敬。崇拜。崇尚。推崇。尊崇。 古同“终”,终了。 充,充满:崇酒于觞。 增长:“今将崇诸侯之奸”。 姓。
网络扩展解释
崇文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具体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唐代崇文馆(核心时期)
-
起源与更名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东宫设立崇贤馆,后因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避太子李贤名讳,改名为崇文馆。
-
主要职能
- 典籍管理:设校书郎负责校理皇家藏书,整理典籍。
- 教育生徒:设学士教授生徒(主要为贵族子弟),教学内容包括经史、文学等。
- 辅助政务:部分学者参与朝廷制度、礼仪的制定。
-
地位与性质
隶属东宫,兼具皇家图书馆与贵族学校的双重性质,是唐代“三馆”(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之一。
二、宋代及后世的演变
北宋沿袭唐代旧制,设立崇文院作为国家藏书机构,其职能与唐代崇文馆类似,但规模更大,对宋代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部分文献将宋代崇文院与唐代崇文馆混称,需注意区分时代背景。
补充说明
- 与弘文馆的区别:唐代弘文馆隶属门下省,侧重校正图书、参议朝政;崇文馆则属东宫,更侧重太子教育与典籍管理。
- 文化意义:后世用“崇文馆”代指尊崇文化、重视教育的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细节,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或宋代崇文院相关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崇文馆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重视文化、尊崇学问的地方。拆分部首为土和门,其中土表示与土地、家园有关,门表示入口、门户。共有10画。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崇文馆是皇帝设立的一个学术机构,旨在培养和推广文化知识。在繁体字中,崇文馆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崇文馆的形状可能有所不同,取决于历史时期和书法家的风格。以下是一个例句:在崇文馆里,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代文化。
与崇文馆相关的组词有文化、学问、学术、研究等。近义词可以包括书院、图书馆、学府等,这些都是类似于崇文馆的地方,致力于学问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反义词可能是与学问、文化相对立的概念,如荒废、愚昧、无知等。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