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言士的意思、纳言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言士的解释

新莽 时所置尚书属官。《后汉书·耿纯传》:“﹝ 耿纯 ﹞父 艾 ,为 王莽 济平 尹。 纯 学於 长安 ,因除为纳言士。” 李贤 注:“ 王莽 法古置纳言之官,即尚书也。每官皆置士,故曰纳言士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言士”是一个相对生僻且未被现代权威汉语词典普遍收录的古代官职名称或特定称谓。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字源进行解析:

  1.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纳(納):本义为收入、接受、采纳。《说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从糸,內聲。”引申为采纳意见、接受谏言。在官职语境中,常指负责听取、接纳臣民意见或谏议的职能。
    • 言:指言语、言论、谏议。
    • 士:古代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或指低级官吏、有某种技能的人。在官职名中,常指担任具体职务的人员。
    • 合义:“纳言士”的核心含义应指负责听取、接纳谏议或言论的官员或士人。其职能侧重于信息的接收、整理与上达,类似于谏官或言官的辅助角色。
  2. 历史渊源与官职背景

    • “纳言”本身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尚书·舜典》记载:“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此处“纳言”负责传达帝命、听取下情,地位显赫。
    • 后世如王莽新朝、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等,均设有“纳言”官,多由侍中、门下省长官等演变而来,职责主要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审查章奏、谏诤得失。
    • “纳言士”可能是对担任此类“纳言”职能或在其下属机构中具体负责接纳言论、处理文书工作的较低级别官吏或士人的一种称谓或泛指。它更强调其执行“纳言”这一具体动作(接纳谏议、言论)的身份。
  3. 现代理解与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纳言士”已非通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官制、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仿古作品)中。
    • 其含义需严格依据上下文判断,但核心离不开“接纳言论/谏议的士人或官员”这一基本定位。
    • 它区别于更高级别的“纳言”(如侍中、门下侍郎等),暗示一种更具体、执行层面的角色。

“纳言士”意指古代负责听取、接纳臣民谏议、言论或处理相关文书工作的士人或较低级别官吏。其名称源于“纳言”这一古老官职的核心职能“出纳王命、采纳下言”,后缀“士”则表明其执行者的身份或相对较低的层级。该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代已罕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 (对“纳”、“言”、“士”字的本义解释):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说文解字》 (虽为现代电子版,但内容基于经典原著)
  2. 《尚书·舜典》 (记载“纳言”官职的最早出处):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尚书》
  3. 《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等 (记载后世“纳言”官职的演变): 此类正史记载是研究古代官制最权威的史料。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相关权威历史数据库。
  4. 《通典·职官典》/《文献通考·职官考》 (古代政书,系统记载历代官职沿革): 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纳言士”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成语含义(常见解释)

指言辞谦逊恭顺、善于以温和方式表达意见的人。

二、历史官职(较少用含义)

指新莽时期(王莽政权)设置的尚书属官,职能与文书传达相关。

提示:现代语境下多采用成语解释,若涉及历史研究则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阿措媪妪败笔拜礼白小拜央抱薪救焚车口诞喜大气层第一线冬狩豆薯珥金拖紫法宝梵唱蕃人焚山该悉戈堞恭慎勾覆鼓囊囊后溲寄监就歼捐官俊智看人下菜碟儿叩关宽断冷化化梁端撩蜂拨刺李夫人离襟乱丝罗立蛮头面坊密锵锵那末逆诗漰腾皮里膜外平冈乾象穷圮荣庇疏财仗义説化四伐澌泯送横退落外见枉棹微月五合六聚吴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