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冬狩的意思、冬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冬狩的解释

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帝哀策文》:“瑶轩春藉,翠华冬狩。”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春蒐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诚多。” 唐 杜甫 《冬狩行》:“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马驄。”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大规模的畋猎如 周 代的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在《卜辞》中虽无明文,但在 殷 代应该是有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冬狩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冬季田猎活动,具有军事训练与礼仪规范双重属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帝王冬季出猎的仪制",强调其遵循《周礼》制定的礼法体系。《中国历史大辞典》补充说明该活动包含"习武、祭祀、选拔人才"等功能,与《礼记·月令》记载的"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形成互证。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狩"字甲骨文作"兽"与"犬"合体,《说文解字》释作"犬田也",段玉裁注疏引《周礼·大司马》载四季田猎异名:"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这种制度化的狩猎活动在《左传·隐公五年》有完整记载:"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体现其农时协调特征。

文化人类学研究显示,冬狩包含三层社会功能:

  1. 军事演练:司马相如《上林赋》载"蹵蛩蛩,辚距虚",描绘车骑阵列的战术配合
  2. 宗庙祭祀:《汉书·扬雄传》记"冬狩馈享,执弓操矢",猎物用于祭祀祖先
  3. 生态管理:《国语·鲁语》载"狩田猎,以时禁发",体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

该制度在《春秋》经传中出现27次,尤以《公羊传·桓公四年》"冬日畋,狩纪侯"的记载最具代表性,郑玄注疏强调其"顺时取物"的生态伦理。现代学者通过甲骨卜辞考证,发现商代已有"王狩于某地"的完整记录,印证《尔雅·释天》"冬猎为狩"的训诂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冬狩”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发音:dōng shòu()
字面意思: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冬季举行的围猎活动()。古代狩猎活动按季节分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其中“冬狩”规模最大,常与军事演练结合,体现统治者的武备能力。

二、历史背景

  1. 文献记载:

    • 《左传·隐公五年》提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说明此类活动在农闲时进行,兼具礼仪与军事训练性质()。
    • 《三国演义》第二回亦有类似描述,强调帝王通过四季狩猎“示武于天下”()。
  2. 仪式意义:冬狩不仅是狩猎,更是彰显王权、训练军队的重要活动。南朝谢庄在《宋孝武帝哀策文》中提及“翠华冬狩”,侧面反映其礼仪化特征()。

三、比喻义与使用场景

引申含义:比喻在适宜的时机或条件下开展行动,强调把握机会的重要性()。
应用领域:

四、相关例句

  1. “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
  2. 杜甫《冬狩行》:“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马驄。”()

五、文化关联

冬狩与“春蒐”“夏苗”“秋狝”共同构成古代农耕社会的季节性礼仪体系,反映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协调()。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里君罢露半成品跋印本愿标序琤璁尺笺除服慈恕寸草衔结鹅目防务贩买番薥匪止攻据关阃癸期贵亲合权核物后戒华工幻化怙顽不悛呼谓监厨讲肆京里谲狂蹶阴巨防踞牙勘对诓人狼羊同饲履度门牀马道墨辟墨债山积偶语辟幕前覩千斤重担浅说青光青山秦中热呓桑沧神空石髓羹说是非头首兔啮误付洪乔详观仙家羲皇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