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祭神用品。以面粉包肉为人头形,故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馒头青白团》:“蛮地以人头祭神, 诸葛 之征 孟获 ,命以麵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参阅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馒头》。
“蛮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人粗野、蛮横
指人的行为举止粗暴、不讲理,缺乏修养和礼貌。常用于描述性格或态度上的不文明表现。
例句:他说话做事总是蛮头蛮脑,让人难以沟通。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祭神用品
以面粉包裹肉制成“人头”形状的祭品,源自诸葛亮征讨孟获时,为替代真人祭祀而发明的食物,后逐渐演变为“馒头”。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七修类稿》《坚瓠秘集》等古籍。
《蛮头》是一个汉字词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头脑简单粗鲁,行为粗野不文明。
《蛮头》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和页(yè),总共有14个笔画。
《蛮头》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它在描述某些人物特点时,用来形容那些人傲慢无礼,行为粗鄙。
《蛮头》的繁体字为「蠻頭」。
在古代,「蛮」的写法为「虍」,「头」的写法为「首」。
他的举止粗俗,真是个彻头彻尾的蛮头。
蛮横、蛮不讲理、蛮悍、蛮夷
粗人、粗鄙、野蛮、粗野、无礼
文雅、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文明、绅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