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寡断。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劌,安其舒。” 刘昞 注:“缓心寡断。”
“宽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优柔寡断,指人性格柔顺、缺乏决断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宽”和“断”组成,但并非字面意义的组合,而是整体引申为“寡断”之意,形容人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体别》:“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劌,安其舒。”刘昞注:“缓心寡断。”。这里描述柔顺之人因心性迟缓、宽和,导致行事缺乏决断。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人物品评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近义词为“优柔寡断”,反义词可对应“果决”“刚断”等。
“宽断”是古汉语中对性格特点的概括,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讨其哲学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人物志》相关研究。
《宽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宽厚理解,宽宏大量地对待别人的过错,并且宽容地给予宽泛的处理。
《宽断》的部首分别是「宀」和「斤」,其中「宀」表示跟房屋或住宅相关的意思,「斤」表示砍或刀劈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宽断》总计有12画。
《宽断》源自于《孟子·尽心下》篇,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恕乃綱,綱乃党。先覺今試於予,視予有不試。斷予以宽。”
《宽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寬斷」。
根据《康熙字典》,古代写作《寛斷》。
1. 领导的宽断使得员工们更加积极工作。
2. 在处理争端时,我们需要宽断的心态,不要轻易将对方置于困境。
3. 这位法官以宽断著称,他总是能够公平地判决争议。
组词:宽容、断案。
近义词:宽大、大度。
反义词:苛刻、严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