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捐官的意思、捐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捐官的解释

纳资求官。《红楼梦》第十回:“ 冯紫英 因説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 张 名 友士 ……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捐官。”《文明小史》第五三回:“这 秦凤梧 虽是观察公,捐官的时候未曾指省,没处可以候补,不过顶戴荣身罢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捐官(juān guān)指中国古代通过向官府缴纳钱财或物资来获取官职的制度,属于“捐纳”制度的核心形式。该制度始于秦汉,盛于明清,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特殊补充。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详解其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溯源

    “捐”本义为“舍弃”(《说文解字》:“捐,弃也”),引申为“献出财物”;“官”指官职。合称即“以财物换取官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制度定义

    指平民或官员通过向国家缴纳银钱、粮食、马匹等物资,经朝廷批准后授予虚衔或实职官位的行为。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历史运作机制

  1. 实施背景
    • 财政需求:朝廷为筹措军费、赈灾款项或工程资金开放捐例(如清代“河工捐”“军需捐”)。
    • 阶层流动:商人、地主借此突破科举限制进入仕途。

      来源:《清史稿·选举志》

  2. 官职类型
    • 虚衔:荣誉性头衔(如“员外郎”),无实权但提升社会地位。
    • 实职:地方知县、盐运使等需通过考核补缺,但捐官者常优先候补。

      来源:故宫博物院《清代捐纳制度研究》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1. 负面效应
    • 吏治腐败:大量捐官者缺乏行政能力,通过贪污弥补“投资”(《清实录》载嘉庆帝斥其“劣幕蠹吏,病国殃民”)。
    • 科举冲击:破坏人才选拔公平性,士人讥讽“读书不及捐官易”。

      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

  2. 制度废止

    清末新政时期(1901年)明令停止实职捐纳,但虚衔捐售延续至清朝灭亡。

    来源:《光绪朝东华录》


四、权威文献佐证

“或因军饷不继,或遇灾荒赈济……遂开捐例。”

——《清史稿·选举志》

“纳粟拜爵,始自秦汉,至明成化间始定捐纳之制。”

——《辞源》(商务印书馆)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历史典籍、制度研究及权威辞书,符合学术规范。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如需查阅原始史料,可访问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www.nlc.cn)检索《清史稿》《清实录》等。

网络扩展解释

“捐官”是中国古代通过缴纳钱财或物资获取官职的一种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捐官又称“捐纳”“捐班”,指百姓通过向朝廷捐资获得官职或爵位。该制度本质上是将官职商品化,既被称为“买官”,也被美化为“捐前程”。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秦朝,秦始皇因蝗灾缺粮,允许百姓缴纳粟米换取爵位。
  2. 发展: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允许缴粟赎罪或换爵;此后历朝为赈灾、筹饷等目的延续此制。
  3. 鼎盛:清朝达到顶峰,尤其乾隆后成为常态化制度,甚至可捐至道台(地师级)、郎中(部级)等官职。

三、操作方式

四、社会影响

  1. 腐败根源:捐官者多为牟利,导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腐现象。
  2. 行政弊端:官员急于回本,无心政务,加剧吏治败坏和社会动荡。
  3. 阶层流动:虽为富人提供晋升途径,但挤压科举选拔的人才空间,削弱官僚体系能力。

五、清代特殊现象

捐官者地位低于科举出身者,不得担任核心职务,且需额外“指省”才能候补实缺。该制度虽缓解财政压力,却加速了清朝衰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捐官规则,可参考历史文献《清史稿》或《红楼梦》《文明小史》等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别人正在浏览...

拔缝誖谩表亲鉢袋不丹不定才会才数餐饵残僇超度众生村院大驭底线帝州斗围监儿戏佛头着粪负险不臣告志共吺顾忌棍成宏毅槐宸回含祸根家过老奸端假推掎角惊怀餽劳嬾嬾零打碎敲令音銮旗车没口子酩酊烂醉旁激千名浅末巧宦庆藴崷崒塞下山梨善人义士省头草失性树枢碎霜碎职缩项鳊套礼秃骭望屋而食僞本献熟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