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是日东风振地,自 洛南 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 玄微 乃悟诸女曰姓 杨 、姓 李 ,及颜色衣服之异,皆众花之精也。緋衣名 阿措 ,即安石榴也。”后用以为石榴的代称。 宋 洪适 《许倩报白榴已得玉茗未谐以诗趣之》:“万里移根 安石国 ,何年傅粉未知名……东家阿措休相妬,不学穠粧照眼明。”
“阿措”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阿措”是石榴的拟人化代称,源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的记载。故事中,一位绯衣女子名为阿措,实为石榴花精。文中描述东风肆虐时,众花凋零,唯独苑中石榴花(阿措)安然无恙,展现了其坚韧特性。
宋代洪适在《许倩报白榴已得玉茗未谐以诗趣之》中化用此典:“东家阿措休相妬,不学穠粧照眼明”,以“阿措”指代石榴,暗喻其不争艳的品格。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阿措”解释为“对人或事物的亲昵称呼及行动安排”,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阿措”的主流含义为石榴的雅称,源于唐代志怪故事,常见于古典诗词;其他释义需谨慎考据语境。
阿措是一个汉字,是指藏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仪式。它用于表达一种特殊的宗教活动,通常是藏传佛教的法会或仪式。
阿措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它是一个被拆分的部首,表示与山有关的含义。阿措的笔画数是12画。
阿措最早出现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中,源于古代藏语。它在藏传佛教中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一种宗教仪式。
阿措的繁体字为"阿措",没有繁体字的变形。
在古代汉字中,阿措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没有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可以确定。
1. 今天我们要参加一场盛大的阿措仪式。
2. 明天的阿措将在寺庙举行。
阿措仪式、阿措法会、阿措活动、阿措庆典
法会、仪式、庆典、活动
平凡、普通、非宗教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