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武器击刺四次。《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记·乐书》:“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四伐者,伐四方与 紂 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 张守节 正义:“夹振,谓 武王 与大将夹军而奋鐸振动士卒也。言当奏《武》乐时,亦两人执鐸夹之,为节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当伐 紂 时,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乐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四伐”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古代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一、礼制角度
古代军事训练中的战术单位概念,出自《周礼·夏官·大司马》。其中记载“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要求士兵在演练时完成“四伐”动作,即四次连贯的击刺配合步伐的战术组合。此处的“伐”特指武器击刺与身体移动的协同动作,代表军事操演的基本规范。
二、兵法角度
在《司马法·仁本》中提出“四伐”作为战争伦理准则:“会之以发禁者九,四曰伐”。“四伐”特指讨伐有罪之国的正当军事行动,包含以下实施条件:征讨对象需犯“恃险不平”“杀害亲族”“放逐贤臣”“暴虐百姓”等四类罪行,体现先秦“义战”思想。
词源考证
“伐”在甲骨文中作“”,象形持戈斩首,本义为击杀(《说文解字》)。后衍生出征讨、击刺双重含义。“四伐”在《礼记·乐记》中亦有记载:“夹振之而驷伐”,郑玄注:“驷当为四,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印证其战术动作属性。
“四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如《牧誓》《乐书》),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悲喜交集冰棱鬯酒长忧丹颈达知硐产东坡竹敦煌变文集迩臣偾辕干聒汉大心实豪横嘿嘿画眉府讲谟汲古阁本今古学派金善宝金贞积泉具名客邦客女脍残鲙鲈凉面两院制灵关梅煎臬使鲵桓逆退滂集漂泊强颜欢笑千载一合旗纛轻歌轻气球岐阳融怡软步臊陁申重事不师古水晶顶汤盏土包网瘾僞孔我私无愆闲架法仙驭衔羽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