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武器击刺四次。《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记·乐书》:“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四伐者,伐四方与 紂 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 张守节 正义:“夹振,谓 武王 与大将夹军而奋鐸振动士卒也。言当奏《武》乐时,亦两人执鐸夹之,为节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当伐 紂 时,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乐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四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如《牧誓》《乐书》),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四伐》是一个中文词语,意为四次征伐。其中,“四”指的是次数,“伐”指的是征伐、攻打。
《四伐》的部首为“人”、“木”,笔画为12画。
《四伐》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历史事件中的四次征伐。在古代社会中,许多国家和王朝会对其他国家进行征服和攻打,以扩大领土和统一政权。四伐则代表了发起了四次征伐。
《四伐》的繁体字为「四伐」。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与现代不同。对于《四伐》来说,可能的古代汉字写法包括:「肆伐」、「䧱伐」等。
1. 历史书上记载了国君进行四伐的经过。
2. 这个古代王朝以他们的四伐闻名于世。
3. 那位将军靠着四伐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方八面、伐木、征伐
四次征伐、四度攻打
和平、调和、联合、合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