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考核查。《北史·何稠传》:“ 稠 营造舆服羽仪,所役工十万餘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帝使兵部侍郎 明雅 ,选部郎 薛迈 等勾覆,数年方竟,毫釐舞舛。”《隋书·何稠传》作“勾覈”。《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
“勾覆”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释:
历史财政术语
在唐代,“勾覆”指对财政收支的系统性审核制度。其审核范围包括:
稽考核查的泛称
广义上,“勾覆”可泛指对事务的审查核实,如《隋书》用“勾覈”表达相似含义,强调细致入微的核对过程。
其他语境中的差异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释为“倾覆、破坏”(如),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引申义或误用,需谨慎考辨语境。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财务审计制度,现代语境中已罕用。研究时需结合具体史料,优先参考其历史术语含义。
勾覆(gōu fù)是一个动词,以“勾”为第一个字,意为用手或工具挂钩、抓住并倒置,使物体颠倒或翻倒。
勾覆的首部是“勹”(包字旁),这个部首通常用来表示与包裹、抱揽等相关的意思。勾覆总共有14划。
勾覆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见于《荀子·儒效篇》:“使仁者为南面而名为賭覆”。意思是通过行为使仁者被颠倒或推翻。后来,这个词开始用来形容任何物体被颠倒或翻倒。
在繁体中,勾覆的写法为「勾覆」。
在古代,勾覆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比如明代的《说文解字注》中,勾覆的写法为“勳覆”,但在现代汉字中,已经逐渐统一为现在的写法。
他一个不小心,把杯子勾覆了。
勾兑、勾销、覆盖、覆巢、翻覆、颠覆
倒掉、颠倒、翻倒
翻正、复原、站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