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监的意思、寄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监的解释

关押在监狱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拿审》:“一一问明,须令写立如虚甘坐认状,将首人寄监或看守。”《三侠五义》第十一回:“将 叶阡儿 押下去寄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监是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将涉案人员临时羁押在监狱中等待进一步审讯或判决的程序,其核心特征在于非正式定罪前的临时拘禁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

寄监指官府将尚未正式定罪的嫌疑人或待质人犯暂时收押于监狱的行为。区别于已决犯的正式监禁,“寄”字强调“临时寄存”的属性,即案件审理过程中过渡性的羁押措施。

来源:《中国古代法制术语考释》(中华书局,2012年)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特征

  1. 程序性羁押

    在唐宋至明清的司法体系中,案件需经逐级审理,嫌疑人常因待质(等待证人、证据)或待审(等候上级复核)被“寄监”。如《唐律疏议·断狱》规定,疑犯在“案验未毕”时须暂押监牢。

    来源:《唐律疏议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 区别于正式监禁

    “寄监”者不穿囚服、不戴刑具(称“散禁”),与已决犯分开关押,体现程序公正。明代《大明律·刑律》明确区分“见禁”(已定罪)与“寄收”(临时羁押)两类监犯。

    来源:《中国法制通史·明代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


三、典例与消亡

清代名案《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杨乃武初审后被“寄监”于县牢,体现待审期间的临时羁押性质。该制度随清末司法改革(1906年《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逐步废除,被现代拘留制度取代。

来源:《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四、现代关联概念

“寄监”功能近似当代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拘留或逮捕后的羁押,均属判决前的临时强制措施,但古代制度缺乏现代法定期限与权利保障机制。

来源:《比较法视野下的未决羁押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网络扩展解释

“寄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司法或文学语境中,指将某人暂时关押在监狱中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寄监”指将犯人暂时羁押在监狱中,通常用于案件审理期间或等待进一步处理的情况。该词由“寄”(暂时托付)和“监”(监禁)组成,强调临时性关押。

2.用法与文献示例

3.与现代词汇的对比

现代司法体系中类似概念为“刑事拘留”或“羁押”,但“寄监”更偏向古代司法术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小说。

4.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福惠全书》《水浒传》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省篦箕步舆参数操习朝聘愁眉不展赐号词因从赋聪明伶俐怱速粗词丁当东选烦淫发摘奸隐奉地風狸偾升改曲易调绀发歌风碑嗊嗃鬼齿和顾怀服花腔腰鼓华轩金蝉脱殻进履圯桥啾耳纠责几种捐躯赴难举要乐情领録恡涩卖嘴料舌谋询偏视趫雄切忌青水脸起疱曲赐沈音手技素听塌坊堂基桃符板天不怕,地不怕跳闸挺直通意頽泣王太保家法相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