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generous in aiding needy people] 讲义气,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亦作“疎财仗义”。轻视钱财而讲求义气。多指用钱助人,扶危济困。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疎财仗义,都做了註福消愆。”《水浒传》第六一回:“慷慨疏财仗义,论英名播满乾坤。”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这样讲江湖的人是不顾家的,他不能不疏财仗义。”
“疏财仗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舍弃自己的财物或利益,为了维护正义和公平而行动。其中“疏财”意为以财物分人、轻视钱财;“仗义”指主持正义、帮助他人,常与扶危济困的行为相关联。
最早见于元代杂剧《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后广泛用于古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卫弘“疏财仗义,家巨富”,体现对慷慨正义之士的赞颂。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典故,可参考《来生债》《三国演义》等文献来源。
《疏财仗义》是一个成语,表示豪爽慷慨地舍弃财物来做正义的事情。这个成语蕴含着宽容、无私和正义的精神。
《疏财仗义》这个成语的拆分,主要由“疏”、“财”、“仗”和“义”四个字组成。它们的部首分别是 “疒”、“贝”、“人”和“言”,而它们的总笔画数分别为 10、10、5和7。
《疏财仗义》这个成语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尚书·周书·保义》:“豷寇忾於我,疏财仗义,不遑修边。” 这句话意思是:邻近的强盗对我们怀有敌意,为了维护正义,放开手中的财物,不再顾忌边境的修整。
《疏财仗义》的繁体字为「疎財仗義」。
在古代,疏财仗义的写法可能有些许差异。比如,明朝《正字通》中的写法为「疏财仗義」,有一点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
他一向以义气为重,每次见到有人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犹豫地疏财仗义。
疏松、疏忽、财富、义务、义气
秉公、慷慨解囊、无私奉献
贪财、吝啬、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