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爱墨的癖好。 宋 德洪 《石门题跋·跋达道所蓄伶子于文》:“ 司马君实 无所嗜好,独畜墨数百尔。或以为言, 君实 曰:‘吾欲子孙知吾所用此物何为也。’ 达道 之畜书,其亦 司马 之墨癖也。”
“墨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指对墨的特别喜爱或收藏的癖好,常用于形容文人对传统书写工具墨的痴迷。该词由“墨”(书写颜料)和“癖”(嗜好)组合而成,强调对墨的独特情感。
历史典故
宋代德洪在《石门题跋·跋达道所蓄伶子于文》中记载,司马光(字君实)虽无其他嗜好,却收藏了数百块墨。当被问及时,他解释是为了让子孙了解墨的用途,体现了“墨癖”的文化传承意义。
综合释义
该词不仅指对墨的单纯喜好,还隐含收藏、研究甚至寄托情怀的层面,常见于古代文人群体。例如“达道之畜书,其亦司马之墨癖也”一句,将藏书与蓄墨类比,突显文人雅趣。
延伸关联
墨作为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如松烟墨、油烟墨)和文化象征意义,进一步解释了“墨癖”形成的社会背景。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成语关联(如“嗜痂之癖”“浓墨重彩”),可参考相关文献。
墨癖是指对于书法和绘画特别钟爱的习惯或嗜好。墨指的是用于书画的墨汁或墨块,而癖表示强烈的偏好或迷恋。因此,墨癖就是对书法和绘画的狂热喜爱和追求。
根据《康熙字典》,墨字的部首是水(氵)字旁,而它的总笔画数是15划。
墨癖一词首次出现在明代王世贞的著作《王念孙先生墨精未磨》中,用以形容对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痴迷。后来,墨癖逐渐成为一个常用词汇,用来描述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墨癖的繁体字为「墨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墨字的形态稍有不同,其中一种常见的写法是「黾」加上「口」。另外,墨字也可以以「黑」字作为讹误写法。
1. 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深厚的墨癖。
2. 虽然忙于工作,他每天仍然坚持练习书法,可见他对艺术的墨癖。
3. 她的墨癖让她成为一位出色的画家。
1. 书法:表达墨癖的一种方式,通过用笔书写汉字来展现艺术和审美追求。
2. 绘画:另一种表达墨癖的方式,通过用笔或刷子在纸或其他媒介上绘制画作来表达艺术观念。
3. 艺术:涵盖了书法、绘画等形式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是墨癖所追求的对象。
近义词:痴迷、琢磨、醉心
反义词:厌恶、无趣、冷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