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伐芟除。《旧唐书·李绛传》:“及 镇州 节度使 王士真 死,朝廷将用兵讨除, 絳 深陈以为未可。” 宋 范仲淹 《上吕相公书》:“如未克胜,贼势不衰,纵入讨除,岂肯逃散。”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七》:“况 元 之遗孽尚在朔漠, 明玉珍 在 蜀 , 梁王 在 云南 ,方事讨除,未遑远略。”
"讨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如下:
"讨除"指讨伐并消灭(祸乱、叛逆或敌对势力),强调通过武力手段清除祸患、平定动乱的行为。
例证: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奉命讨除黄巾逆贼,旬月之间,克定冀州。”
(描述东汉将领皇甫嵩率军镇压黄巾起义的史实。)
两字组合后,凸显以武力手段根除祸乱的主动性与结果性。
“命将讨除边寇,以安黎庶。”
(指派遣将领剿灭边境寇贼,安定百姓。)
“曹操讨除袁术,平定淮南。”
(记述曹操消灭袁术势力的战役。)
现代汉语中,“讨除”一词已极少使用,其含义多被“剿灭”“平定”“肃清” 等替代,但仍保留于历史研究、古籍解读或文学创作中,用以还原古代军事或政治行动的描述。
收录“讨除”词条,释义为“征讨铲除”。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
明确标注其军事行动属性,强调“以武力消除祸患”。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注:因该词属历史词汇,网络公开词典资源较少收录完整释义。建议查阅上述权威工具书获取详细例证与注解。
“讨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讨除”指通过讨伐或清除的方式消除不良事物或隐患,强调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例如《旧唐书·李绛传》中提到的“用兵讨除”,即通过军事行动平定叛乱。
以上解释综合自《汉语词典》(查字典)、汉典及历史文献用例。如需进一步查阅,可访问相关词典网站获取完整信息。
背拉播敷波罗塞戏残釭残刻长耳畅遂宸札饬捕坻崿词峰当垆倒言钓名沽誉东灵冬笋斗枢笃正奉给付丙丁皋禽隔膜瓜润化学键惠教噍呵嘉殽具草卡白客儿亭刻酷空宇鲲鹏拉丁字母表撩逗倮兽偻罗面雍树鸟庭弄硶儿蓬矢僻书破话破陷青树企予撒脱深秋水香悚庆算术泰初太公钓鱼,愿者上鈎泰山府君土地菩萨颓陵危蹙为意文帐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