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饮食之节,食有三芻,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盖谓飢时与恶芻,饱时与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饱则无不肥。”
“三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牲畜饲养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具体分为:
历史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强调根据牲畜的饥饱状态调整饲料种类,以达到最佳喂养效果。
其他释义差异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刍”为成语,表示“反复斟酌的言辞”,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引申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在畜牧语境中,“三刍”特指三种饲料的科学配给方法,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细化养殖理念。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阅《齐民要术》原文或相关农学典籍。
三刍(sān chú)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具有多种意思。下面将详细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相关的信息。
三刍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刀”,总共有10画。
三刍最初的意义是指磨碎咀嚼后的草料,用于喂养牲畜。后来引申为指粗糙、劣质的食物。在古代,三刍有时也指粗鄙、下贱的人或事物。
繁体字中,三刍的写法是「三芻」。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三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然而,由于这一部首和笔画的限制,它的基本形状和现代写法差异不大。
以下是使用"三刍"的例句:
- 三度:指多次进行某项活动或出现某种情况。
- 三思:指在做事之前进行多次思考。
- 刍议:指粗略地议论或评论某事物。
近义词有:粗糙、低劣、劣质。
反义词有:上品、上好、上等。
总结来说,三刍是一个具有多种意思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刀”,有10画。最初的意义是指磨碎咀嚼后的草料,后来引申为指粗糙、劣质的食物。在古代,三刍有时也指粗鄙、下贱的人或事物。除了以上的意义和用法,三刍还可以用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三度、三思、刍议等。它的近义词包括粗糙、低劣、劣质,而反义词则有上品、上好、上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