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梳洗整容。《南史·褚裕之传》:“﹝ 褚彦回 ﹞朞年不盥櫛,唯泣泪处乃见其本质焉。”《新唐书·虞世南传》:“性沉静寡慾,与兄 世基 同受学於 吴 顾野王 餘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殆晓,盥櫛罢,与 陈 相揖。” 明 方孝孺 《朱方中像序赞》:“夜四鼓輒呼童奴起,盥櫛,坐厅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女﹞復自镜,则眉目颐颊,宛肖生平,益喜。盥櫛见母,见者尽眙。”
“盥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guàn zh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析:
梳洗整容
指洗脸、洗手、梳头等日常清洁整理行为,强调仪容的整洁。例如《南史·谢裕传》记载“衣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形容因专注或悲痛而长期不梳洗。
古籍中的引申义
在部分文献中,也用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状态。如《新唐书·虞世南传》提到“累旬不盥栉”,体现其潜心治学的专注。
“盥栉”是典型的文言词汇,核心含义为梳洗,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混淆非权威来源的引申义。
《盥栉》(gǔn zhì)这个词指的是古代用来洗手和梳头的用具。
《盥栉》的部首拆分为皿(mǐn)和木(mù),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盥栉》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盥洗仪式的记载。
《盥栉》的繁体字为「搫」。
在古时候,「盥栉」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例如在篆书时期,「盥」的形态会更加象征洗净的意思。
1. 他使用盥栉洗去尘土,整理好仪容。
2. 她慎重地拿起盥栉,开始为自己梳洗。
盥洗、木栉、洗手
梳洗、洗涤
脏乱、不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