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鼎折覆餗"是源自《周易·鼎卦》的成语,本义指鼎足折断导致鼎中食物倾覆,深层喻指因重大失误而引发严重后果。该成语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鼎折"指承载重器的鼎足折断,"覆餗"指鼎内供奉宗庙的肉羹倾洒,古代视此为凶兆。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成语最早见于《周易》"鼎折足,覆公餗"的爻辞,汉代郑玄注疏时强调其象征"不胜其任"的警示意义(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在实际使用中,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特指因关键人物失职或核心环节失误导致的系统性崩溃。如《旧唐书·李密传》中"鼎折餗覆,祸必及之"的用例,形象化地展现了政权崩塌的过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指出,该成语保留了青铜器时代的文化记忆,其构词法体现了汉语四字格成语"意象叠加"的典型特征(来源:《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鼎折覆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成语原指鼎足折断、食物倾覆,比喻因能力不足却承担重任,最终导致灾祸或失败。它既可描述国家、家族的衰败,也可警示个人不自量力的行为。
二、典故来源
出自《周易·鼎卦》爻辞:“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注解指出:若一个人智慧不足却谋划大事(知小谋大),或力量薄弱却肩负重任(力薄任重),必会招致灾祸。
三、使用场景
四、延伸意义
该成语隐含着对“德不配位”的警示,强调量力而行的重要性。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曾用此语批评官员能力不足却自诩贤相,预见其必遭祸患。
注:不同文献对拼音标注略有差异,较权威的读音为dǐng shé fù sù(参考《汉典》)。
颁方倍贪变样补气补冶擦牀齿暮催进呆衷撒奸跌窨敌赛斗顿二税蜂窠蚁穴规院滚汤鼓义涵虚横草不拿,竪草不拈皇支婚配火兜墙活支煞火主交初轇葛甲紫解纻靖慎金钱草蜛蠩恐遭物议刢利赁值马架子幕职暖尘旁见侧出旁行斜上培护穷原竟委齐气戚戚具尔求备趋谒蕊珠经擅适升闻石涅食息寿类熟田天式童羖同心协德拖沓外顺消尽谢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