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牦缨的意思、牦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牦缨的解释

以毛做成的帽带。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以示自请罪谴。《汉书·贾谊传》:“﹝大臣﹞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以毛作缨。白冠,丧服也。”《晋书·束晳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氂缨之请。”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国忠 奉氂缨盘水,死於道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牦缨”一词在现行权威汉语词典中未见独立词条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单字释义及文献用例推断。“牦”指牦牛,《说文解字》释为“西南夷长髦牛也”(《汉语大字典》),其毛可制绳、织物;“缨”本义为系冠的带子,《说文解字》注“冠系也”,后引申为装饰性穗状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组合成词时,“牦缨”或指以牦牛尾毛制成的冠饰、车饰,多用于古代仪仗场景,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左纛以牦牛尾为之”。

该词属冷僻古汉语词汇,建议参考专业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获取更详尽的考据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牦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áo yīng,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以毛制成的帽带,主要用于古代大臣犯罪时佩戴,以示自请罪谴。这一用法在《汉书·贾谊传》《晋书·束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白冠氂缨,盘水加剑”即描述罪臣请罪的仪式。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1. 象征罪责
    古时大臣若犯罪,会主动佩戴牦缨,并携带盘水(象征公平)和剑(象征自裁),以此向君主请罪。例如唐代陈鸿《长恨歌传》提到杨国忠“奉氂缨盘水”而死,即与此相关。

  2. 字形与异写
    该词也写作“氂缨”,“氂”为“牦”的异体字,均指牦牛毛。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个别资料(如)提到“牦缨”是藏族头饰,象征地位,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辞书,可能是现代衍生或误传,需谨慎对待。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晋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3、5)。

别人正在浏览...

闇騃班随秕稗不敢自专朝蕣嗔嗔冲輣出舍摧屈催讨打熬电须刀涤濯刚鲠干尽干誉钩心鬭角光国顾正红汉武泉虎穽混融剪刀拐角僊贾用节信津逻拘集郡试宽断筐篓宽旷浪传连三接五论语罗之一目蛮功满眼愍愍片甲千卡樵人青磷青林音乐青袍穷穷栖情蚑行曲断柔良十二调适居其反殊庸鞗革王铎婉顺乌获销殒喜懽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