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毛做成的帽带。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以示自请罪谴。《汉书·贾谊传》:“﹝大臣﹞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以毛作缨。白冠,丧服也。”《晋书·束晳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氂缨之请。”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国忠 奉氂缨盘水,死於道周。”
“牦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áo yīng,其核心含义如下:
指以毛制成的帽带,主要用于古代大臣犯罪时佩戴,以示自请罪谴。这一用法在《汉书·贾谊传》《晋书·束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白冠氂缨,盘水加剑”即描述罪臣请罪的仪式。
象征罪责
古时大臣若犯罪,会主动佩戴牦缨,并携带盘水(象征公平)和剑(象征自裁),以此向君主请罪。例如唐代陈鸿《长恨歌传》提到杨国忠“奉氂缨盘水”而死,即与此相关。
字形与异写
该词也写作“氂缨”,“氂”为“牦”的异体字,均指牦牛毛。
个别资料(如)提到“牦缨”是藏族头饰,象征地位,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辞书,可能是现代衍生或误传,需谨慎对待。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晋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3、5)。
《牦缨》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藏地牦牛的尾巴上的毛发或用此毛发制成的装饰品。这个词通常也用来比喻一些华丽或美丽的装饰或物品。
《牦缨》的拆分部首是牛(牜)和缪(缶),其中牛(牜)部表示与牛有关,缪(缶)部表示容器。
《牦缨》共有12个笔画。
《牦缨》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考牧人傅义》:“天子牛之祭牡,用司业以缨之。”这里的“以缨之”意为用来装饰。
《牦缨》的繁体字是「犛纓」。
古代汉字中的《牦缨》有不同的写法,例如「犛纓」、「牡缨」等。这些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使用,表示的意义相同。
1. 她头上佩戴着一顶华丽的牦缨舞帽,十分引人注目。
2. 这间房子内装修豪华,处处可见牦缨点缀。
牦缨帽、牦缨舞帽、牦缨衣、牦缨房、牦缨挂饰等
鞍辔、璎珞、珞珈等
朴素、简约、朴质等
暗点头白公堤边缝孛孛丁畅谈称伏遄迈传坐错绮大疮贷救担戴德宿桴筏浮丘公附说凫乙改而更张耕牛苟活桂海汗马之功含霜含牙带角红场扈跸胡麻锪钻虎咽狼飡佳什激话惊气酒糟头忌作决断如流苴麻理物马足龙沙秘经民常南洋大臣凝深呕哇盘拨柈杅朴斫之材旗伞日昃旰食山伯舍不得生乳四饭私心话簌落条件转向语句王母桃蔚蓝色我山相爱贤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