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秕子和稗子。比喻轻贱。《左传·定公十年》:“饗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 杜预 注:“秕,穀不成者。稗,草之似穀者。言享不具礼,秽薄若秕稗。”
(2).以喻有害之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故另示通行飭查,总期除恶务尽,毋使萌芽滋长,存禾去莠,要令秕稗全无,所谓官清吏肃,一方百姓始克受福也。”
“秕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秕”和“稗”两个词组合而成,具有字面含义和引申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秕(bǐ)
指不饱满的谷粒,即空壳或发育不良的谷物籽粒。例如《左传》中提到“用秕稗也”,杜预注“秕,穀不成者”,即未成熟的谷物。
稗(bài)
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稻,常生长于稻田中,被视为害草。其种子可酿酒或作饲料,但会争夺水稻养分,影响收成。
比喻轻贱或有害之物
如《左传》中“用秕稗”暗指用低劣之物代替礼仪所需的祭品,象征对礼制的轻视。清代文献中“存禾去莠,要令秕稗全无”则比喻清除社会或官场中的不良因素。
象征微小、琐碎的事物
“稗”在古籍中可引申为“非正统”或“次要”,如“稗官野史”指民间流传的琐碎记载。
在农业社会,“秕稗”既代表影响粮食产量的负面因素,也反映古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其双重性体现在:稗草虽有害,但种子和茎秆可被利用(如酿酒、造纸),暗示事物价值的相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如《左传》《潜夫论》),可参考相关典籍或权威字典。
《秕稗》的拆分部首是禾,它有15个笔画。
《秕稗》一词来源于古汉语,是由秕和稗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在繁体字中,秕写作穗,稗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秕的字形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在李商隐的《秋风词》中,秕写作禾。
1. 他拾起地上的秕稗。
2. 农民用秕稗来喂养家禽。
秕籽、秕谷、稗子、稗谷
谷壳、谷皮
谷米、谷粒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为您解答。【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