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络头的下垂装饰。《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 孔颖达 疏:“鞗革,轡首垂也。”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吴明彻墓志铭》:“畅轂文茵,鉤膺鞗革。”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鞗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鞗革(tiáo gé)指马络头的下垂装饰,即古代马具中用于装饰辔首(马笼头)的垂饰部分。这一解释来源于《诗经·小雅·蓼萧》中的记载:“既见君子,鞗革忡忡。”
需注意与“鞈革”(gé gé)区分:后者指古代皮革制的胸甲(如《管子·小匡》中记载),属于防护用具,与“鞗革”的装饰功能无关。
“鞗革”是古代文学中描述马具装饰的专有词汇,多见于先秦至唐宋文献,体现古代车马文化的细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诗经》注疏或古代名物考据类典籍。
鞗革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汇,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以下将对鞗革的意思、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进行详细介绍。
鞗革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马鞍的皮革材料。在古代,马匹扮演着重要的军事和交通工具的角色,而鞗革则是马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鞗革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鞗革的部首是革(gé),表示与皮革相关;它的笔画数为16画。
鞗革一词起源于《说文解字》。在古代,汉字丰富多样,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说文解字》是其中一部经典的字书,它对鞗革一词的解释给予了深入的阐述。
鞗革的繁体字为鞗革,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鞗革一词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古时候的汉字形态和现代有所差异,而且随着历史的演变,汉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鞗革一词在古代的基本形态与现代基本相符。
以下是一些使用鞗革一词的例句:
1. 他买了一块好的鞗革来制作马鞍。
2. 这种鞗革质地坚韧,适合长时间骑行。
与鞗革有关的一些组词包括:
1. 马鞍:指放在马背上供骑者乘坐的器具。
2. 鞍具:马具的一部分,用于固定马鞍和鞍座。
与鞗革相关的近义词包括皮革、马鞍材料等。反义词则可能没有明确对应。
通过对鞗革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同时,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拓展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