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亡,丧失。《古尊宿语录·智口祚禅师语录》:“承教有言,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殞,既是虚空,云何销殞?” 明 袁宗道 《迪功郎南安少尹方先生行状》:“受忌造物,则其身之福且日就销殞,矧曰后嗣。” 明 李贽 《三大士像议》:“汝平生塑像以来,一切欺天誑人之罪,皆得销殞矣。”
销殄(xiāo tiǎ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销”与“殄”两个语素构成,多用于书面语或古汉语语境。其核心含义指彻底消亡、灭绝,强调事物从存在到完全消失的不可逆过程。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解析、用法特征三方面详细说明:
《汉语大词典》
释为“消灭,灭绝”,强调事物被外力摧毁或自然消亡至不留痕迹。
例证引《后汉书·西羌传》:“羌遂衰耗,户口销殄。”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63页。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彻底灭绝”,侧重描述族群、物种或文化因战争、灾害等因素完全消失。
例证引《宋书·索虏传》:“北地凋残,民户销殄。”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第1701页。
《辞源》
注“销”为消散,“殄”为尽绝,合指“消散绝灭”,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精神、风气)。
例证引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风销殄,斯道沦亡。”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348页。
本义为熔化金属(如“销金”),引申为消散、瓦解(如“销声匿迹”),含主动消除或被动消退之意。
本义为灭绝、断绝(如“暴殄天物”),强调彻底性,多指生命或延续性事物的终结。
两字组合后,语义叠加强化,突出从消减到彻底灭亡的全过程。
对象范畴:
语境色彩:
近义辨析:
当代语境中,“销殄”适用于历史研究、文化批评、生态保护等领域,用以描述不可逆转的消逝现象。例如:
“过度开发致本土文化符号几近销殄。”
“若不遏制盗猎,珍兽恐将销殄于十年之内。”
参考来源:
“销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提示:此词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出现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若需引用,建议标注文献来源。
鬓顔播郎鼓草船晨曦春纤储蓄银行凑近达智得岁钉靴递演斗火耑门笃烈扶余寒律寒喧华晖回赐家家坚决金篦术寄声机弋拘略开领口井冷餐列营陋制民生涂炭慕效南山粲女真文旁谘铅色鳍棘蛴领青郁郁遒谨仍仍人怀人样虾蛆三恶道蛇谷世里刷刷司察酸涕擡褃潭水陶洗甜浄体面通会万能畏悚舞弄笑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