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调的意思、十二调的详细解释
十二调的解释
北曲所用的宫调共有十二个,通称为“十二调”。即: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但戏曲里实际常用的只有九个宫调。参见“ 九宫 ”。
词语分解
- 十的解释 十 í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十二调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古代乐律体系中按十二律吕定音的十二种调式。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乐律学定义
十二调源于周代以来的十二律吕体系,以黄钟为始,按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个半音阶,形成完整的音律循环。每律对应一调,合称“十二调”:
- 律吕对应:黄钟(C)、大吕(#C)、太簇(D)、夹钟(#D)、姑洗(E)、仲吕(F)、蕤宾(#F)、林钟(G)、夷则(#G)、南吕(A)、无射(#A)、应钟(B)
- 调式功能:每调以一律为宫音(主音),通过旋宫转调形成不同调高,如“黄钟宫”“林钟羽”等,构成旋宫转调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演变
- 周代起源:《周礼·春官》载“掌六律六吕”,初为六律六吕分阴阳,后世合并为十二律吕体系。
- 隋唐定型:隋代音乐家万宝常提出“八十四调”理论(十二律 × 七声音阶),唐代简化为常用“二十八调”,而十二调始终为律吕根本。
- 宋代传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详述十二调与礼乐关系,成为雅乐核心规范。
三、文化意义
十二调不仅规范音律,更关联古代宇宙观:
- 天人感应:十二调对应十二月、十二辰,如黄钟配子月(十一月),体现“律历合一”思想(《汉书·律历志》)。
- 礼乐载体:祭祀、朝会用乐严格按调式区分等级,如《旧唐书》载“圜丘祭天奏黄钟宫”。
权威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1卷,P1521)"十二调"词条
-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P289)
- 《隋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相关乐律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调”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戏曲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十二调指北曲中使用的十二种宫调体系,主要用于区分不同音高和调式,每种调式对应特定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场景。例如,黄钟宫常用于庄严场合,越调则多表现哀婉情绪。
二、具体组成
十二调包括以下名称:
- 黄钟宫
- 正宫
- 大石调
- 小石调
- 仙吕宫
- 中吕宫
- 南吕宫
- 双调
- 越调
- 商调
- 商角调
- 般涉调
(实际戏曲演奏中常用前9种,称为“九宫”)。
三、使用场景
- 古代音乐:应用于宫廷雅乐、祭祀仪式,通过不同调式传递情感,如激昂、悲怆等。
- 戏曲创作:元杂剧、南曲等戏曲形式中,通过宫调变化推动剧情发展。
四、现代对比
需注意与现代音乐中的12调区分:后者指以12个半音为基础的调式(如C调、G调),属于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用于和声与旋律搭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宫调的情感对应关系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古籍《唱论》或戏曲音乐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挨脱班虎笔划避走博物君子不广称心如意慈躬词牋达罗毗荼人倒卧谍查帝乡奉进趺架烘衬红彤彤婚约火烧云互助会奬说鸡肥井花水景迹人锦郎辑要绝不护短口敞狂名榔梅厘补力胜六出冰花梅雪冥彊木脑殻螃蠏乾乾翼翼茕厘穹祇认旧戎丑塞翁之马三花马省事首施两端熟梅天暑夏谈訾苕霅投劾外台王余望云骓挽丧魏王瓠闲剧险人夏雨雨人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