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连三接二 ”。 清 顾禄 《清嘉录·放断鹞》:“晚或繫灯於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鷂灯。”
“连三接五”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接连不断,形容事物或动作连续发生,没有中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嘉录》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连三接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连续计数。它表示数数时一个接一个地数下去,没有间断。相比较常见的《一二三四五》数数形式,连三接五的形式更为特别,强调了连贯性。
成语《连三接五》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矢”,分别是“走”的意思和“矢”的意思。拆分后的笔画数为5+5=10。
《连三接五》最早见于明代蒲松龄所编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石榴开花》:“山中二友,日夜同行。一日,至泰山之阳,见山下有楼台数重,可入之。一友入内视之,还曰:‘外若中,中若外,欲前不可得,欲后不可得。’又道曰:‘连三接五者乎哉!’”这个故事中的“连三接五”是表示楼台的结构和形状奇特,非常难以理解。
《连三接五》的繁体写法为《連三接五》。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成语《连三接五》的“连”字通常写作“聯”,表示联合,而“接”字通常写作“揭”,表示连接。因此,成语的全文写作《聯三揭五》。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数学考试总是连三接五地做题,从不出错。
连续、连接、连贯、连环
连贯、继续、不间断、一长串
中断、间断、断断续续、零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