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樵夫。 唐 刘长卿 《经漂母墓》诗:“古墓樵人识,前朝 楚 水流。”《水浒传》第一回:“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微雨忽集,有樵人来,切问何作,庄语不能解,乃紿之曰:‘求药。’”
“樵人”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指以砍伐木柴为生的人,即“樵夫”。以下是详细解释:
“樵人”既是职业称谓,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樵人一词指的是从事砍伐木材的人。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砍伐木材是一项重要的职业,以供应木材用于建筑、家具等方面的需求。
樵(qiáo)字的部首是木,樵字的总笔划数为10划。
樵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需要砍伐树木以作为燃料、建筑材料等用途,因此樵人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
樵字的繁体形式为“樵”。
古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古代记载和文献中,樵字的写法一般相似。例如,在《庄子·天地》一书中,就出现了“樵人犹且过丘矣,彼直指而步履亦直,虽欲斜行弯行之傔者,不得果矣”的描述。
1. 他从小就帮父亲做樵人的工作。
2. 樵人一天要砍伐许多树木。
3. 在崇山峻岭之间,樵人们辛勤劳作。
樵夫、樵采、樵舍、樵业、上樵、樵歌、樵木等。
伐木工、木工、砍树工。
种树工、园艺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