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刚梗 ”。刚强正直。《晋书·谢邈传》:“ 邈 性刚骾,无所屈挠,颇有理识。”《魏书·游肇传》:“尚书令 高肇 ……以 肇 名与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赐,秉志不许, 高肇 甚衔之。 世宗 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神策中尉 西门季玄 者,亦刚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魁制府》:“其刚鯁之气时相发露,非近日模稜诸公所易及也。”
“刚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质,其核心含义为刚强正直、不屈不挠。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强调性格中的刚毅与正直,常用来描述不畏权贵、坚守原则之人。例如《晋书·谢邈传》提到“邈性刚骾,无所屈挠”,即指谢邈性格刚硬正直,不屈服于压力。
字形变体
根据文献记载,“刚鲠”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刚骾”“刚梗”等写法,均为同义词。例如《魏书·游肇传》中“世宗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中“刚骾”均指同一特质。
文献用例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刚鲠”已较少使用,更多见于书面语或历史类文本中,用以表达对传统道德品质的推崇。需注意其语境偏向古典,使用时需结合具体场景。
“刚鲠”是一个承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词汇,侧重描述人在道德与行为上的坚定不屈。
《刚鲠》(gāng gěng)是一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事情的困难和痛苦。形容处境艰难或遇到难题时的困扰和烦恼。
拆分部首和笔画:《刚鲠》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刀部和鱼部。刀部表示与武器相关的事物,鱼部表示与鱼有关的事物。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来源:《刚鲠》在《庄子·内篇·秋水》一节中首次出现。它是庄子一个寓言故事中的词语,描述了一条鱼被刺的痛苦经历。
繁体:繁体字《剛鯁》保留了《刚鲠》的意思和意象,只是字形上稍有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刚鲠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刀部的横画会划至鱼部的上边,以强调刺破鱼体的过程。而现代写法则将横画刀部和下边的竖画鱼部分开。
例句:他面对工作上的刚鲠,从不退缩。
组词:刚鲠心情、刚鲠问题、刚鲠困扰
近义词:困境、难题、极限
反义词:顺利、轻松、解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