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轻视、侮辱处于困境的人。《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吕氏春秋·上德》:“臣闻贤主不穷穷。”
(2).谓极其困苦。《管子·兵法》:“三官不繆,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 尹知章 注:“危危、穷穷,皆重有其事。” 石一参 今诠:“民众恒习於军事之教,则化危为安,化穷为通,无害无难。”
(3).忧愁悲伤貌。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当是时也,固不可以闻飞鸟疾风之声,穷穷固无乐已。”
(4).谨慎诚笃貌。 清 恽敬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更七年,復见 达甫 充然油然者犹是,而穷穷然而歛,休休然而止。”
“穷穷”是“穷”的叠用形式,在古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轻视或侮辱困境者
最早见于《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指对处于困境的人不应轻慢侮辱。此用法强调对待他人的态度。
极端困苦的状态
如《管子·兵法》“穷穷而无难”,形容物质或精神上极度匮乏。现代例词“穷困潦倒”延续此义。
达到极限或彻底探究
引申为“穷尽”,如“穷兵黩武”(用尽兵力)、“穷追猛打”(彻底追究)。数学中“穷尽法”也源于此义。
现代汉语中“穷穷”单独使用较少,但“穷”的以下含义常见:
“穷”原指洞穴尽头(“极也,从穴”),后引申为物质匮乏、精神困顿等义。叠用“穷穷”强化了程度或重复性,多用于古文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及先秦文献注释。
《穷穷》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贫穷、拮据、缺乏的状态。它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物质条件非常差,缺乏财富或资源。
《穷穷》的部首是穴,它表示与土地或房屋相关的概念。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穷穷》在古代意为山上没有草木。由于山上植被贫瘠,生长艰难,所以引申为缺乏。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表示经济状况不好,生活困苦。
《穷穷》的繁体字为「窮窮」。
在古代,「穷」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穷」的旧字形为「窮」,表示同样的意义。
1. 他家境很穷穷,过着朴素的生活。
2. 这个地方资源匮乏,人们过着一种相对穷穷的生活。
贫穷、拮据、窘迫、困苦
贫困、贫瘠、贫乏、无裕、穷困、困顿
富裕、富足、富饶、丰富、充裕、宽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