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涤。《周礼·天官·冢宰》:“及执事,眡涤濯。” 郑玄 注:“涤濯,谓溉祭器及甑甗之属。”《文选·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礼仪孔明。” 薛综 注:“涤濯,谓洗涤也。” 唐 欧阳行周 《回鸾赋》:“雰霾扫荡于寰区,尘埃涤濯乎皇都。”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安庆府学狐》:“秋祭前数日,涤濯籩豆,预备祭品,陈列 明伦堂 。”
涤濯(dí zhuó)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涤”和“濯”两个同义字组合而成,均表示清洗、洗涤之意。该词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正式语境,强调彻底清洁的动作或过程,常带有清除污秽、焕然一新的引申义。
本义为清洗、扫除。《说文解字》释:“涤,洒也。” 引申为清除杂质、净化身心,如“涤除玄览”(《道德经》)指清除杂念以观照大道。
本义为洗涤。《孟子·离娄上》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指用水清洗冠带。后扩展为光明、显耀之义,如“濯濯”(明亮貌)。
例:
《周礼·天官·冢宰》载:“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岁时更续,共其涤濯。” 此指祭祀时反复清洁祭器以示虔敬 。
释“涤濯”为“洗涤”,并引《周礼》“共其涤濯”为例证,强调其古雅庄重的语体色彩 。
标注该词属同义复用结构,常见于先秦两汉典籍,后世多用于仪式或哲理表述 。
现代汉语中,“涤濯”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论著、文学创作或仿古文体中,仍保留“彻底清洁”的本义及“精神净化”的隐喻功能。例如:
“历经战火的城市,亟待涤濯血污,重归安宁。”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古籍):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涤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涤濯”指洗涤、清洁,本义为用水和洗涤剂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如清洗祭器、衣物等。两字均为动词,“涤”侧重清除污渍,“濯”强调冲洗动作,组合后强化清洁的意象。
文化背景与引申义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礼仪场景,如《周礼》记载祭祀前需“涤濯”祭器,体现对仪式的庄重态度。后引申为净化心灵或社会环境,如唐代欧阳行周《回鸾赋》中以“涤濯皇都”比喻扫除尘埃、焕新气象。
例句与用法
“涤濯”兼具具体清洁与抽象净化双重含义,常见于古典文学及礼仪描述,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或修辞表达。
百划百揆柏叶本格拉寒流裱褙铺草满囹圄谶候斥疵崇好顶债东坰兜拢反面非虑坟封钩膺关决贵寿果验估市海山盟鹤处鸡群何足洪钧怀忧荒憬诲让徽祚火正将抚憬憬金汞经纬天下谨廉九鼎大吕军校亮底炼炁理议祃牙门祚谟典娘子布女贞蚍蜉酒草乾粮千秋万岁去邪人杰人细鬼大毵娑社会主义牲刍寿安庶人风诵肄天下为家驼曲晚籁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