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露胔的意思、露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露胔的解释

(1).暴露骸骨。《后汉书·寇荣传》:“罚及死没,髡剔坟墓,但未掘壙出尸,剖棺露胔耳。” 李贤 注:“胔谓骨之尚有肉者也。”《后汉书·西羌传论》:“发冢露胔,死生涂炭。”

(2).指未葬的尸骸。《新唐书·元结传》:“瘞战死露胔於 泌 南,名曰 哀丘 。”《新唐书·王涯传》:“既族灭矣,而露胔不藏,深可悼痛。”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何椒 《丘琼臺丛冢记》:﹞ 元 末国初以来死于兵刑者之遗骸露胔,焚而瘞之于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露胔(lù z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暴露在外的尸骨或腐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字源

  1. 基本释义

    露胔指未掩埋而暴露于野外的尸骸或腐烂的尸肉。

    • 露:暴露、显露。
    • 胔:本义为带腐肉的尸骨,《说文解字》释为“鸟兽残骨曰胔”。后泛指腐烂的尸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523页;《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426页。

  2. 引申义

    引申为因战乱、灾荒等导致的暴尸荒野现象,含悲悯或批判之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015页。


二、文献例证

  1. 经典用例

    《左传·文公三年》载:“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杜预注:“封,埋藏之;殽尸,露胔也。”指秦军掩埋崤之战中暴露的晋军尸骨。

    来源:《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第526页。

  2. 史书记载

    《汉书·娄敬传》记娄敬谏言:“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徒见其老弱及羸畜。此欲诱汉兵,而伏奇兵以争利也。臣以为不可击。”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羸,胔也。”此处“胔”指瘦弱牲畜,与“露胔”的“胔”同源。

    来源:《汉书》卷四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120页。


三、文化内涵

  1. 古代丧葬观念

    古人视“露胔”为礼制崩坏或社会动荡的象征。《礼记·月令》强调孟春掩埋枯骨,以彰仁政。

    来源:《礼记正义》(孔颖达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86页。

  2. 文学意象

    诗词中常以“露胔”渲染悲凉,如明代刘基《战城南》:“风沙击面,士卒冻饥,马牛尽瘏,露胔在野。”

    来源:《诚意伯文集》卷四,四库全书本。


四、现代使用

该词现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历史或医学史(如《洗冤集录》中验尸术语)的学术著作,日常口语已罕用。


参考文献来源(未提供可公开访问的在线链接,建议查阅实体文献或权威数据库):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2年。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4.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
  5.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6.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 《诚意伯文集》,四库全书本。

网络扩展解释

“露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ù z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暴露骸骨
    指人的尸骨未被妥善掩埋或保护,直接暴露在外。常用于描述战乱、灾荒后无人收殓的惨状()。
  2. 未葬的尸骸
    特指尚未安葬的尸体,强调因故未能完成丧葬仪式,处于遗弃状态()。

二、字词拆解


三、语境与用法

此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带有较强的悲悯色彩,常见于描述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文本中。例如:“战乱之后,露胔遍野,触目惊心。”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昂耸爆烈补衮蚕眉昌遐晨缨忖料倒挂动亸顿绝奋逸钢洋革奸铲暴唝嗃骨库憨郎豪歌煌煌挥弄回岩回漪讲核夹振节能巨猾开帆晜弟困约老米老牛拖破车略且靓艳连枝共冢儚蚛面貌一新磨照囊里盛锥潘郎偏信乾烘茶歧路徘徊倾心球面透镜娆娆尚自事使宿分随风而靡素荣套叙天山天池铜面具通域顽铜危峦委释贤关弦箭小厮扑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