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的青色旗旛。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实欲执青节,从白蜺,陪饮 崑崙 之庭,观化 玄元 之府。” 唐 张籍 《灵都观李道士》诗:“几回游 閬苑 ,青节亦随身。”
(2).指竹子。 唐 李峤 《竹》诗:“白花摇凤彩,青节动龙文。” 南唐 陈陶 《竹》诗之一:“一峯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絳云。”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一:“种玉乱抽青节瘦,刻繒轻染絳花圆。”
青节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植物学本义 青节最初指竹子青翠的枝节。《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为竹的代称,形容其挺拔坚韧的形态特征。例如《说文解字注》释"节"为"竹约",即竹竿的环状突起部分,青色则特指新生竹竿的鲜活色泽。
二、人格化象征 在文学语境中,青节演化为高尚品格的意象符号。《全唐诗》中"虚心含青节"的表述,将竹节特征拟人化,喻指君子刚直不阿的气节与谦逊胸怀。这种象征手法在宋代文人画中尤为突出,常通过墨竹图传达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三、岁时文化延伸 近现代语境中,青节衍生出与青年相关的节气内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载,五四运动后"青节"作为青年节的简称开始见于报刊文献,特指青年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先锋作用,这种用法在1949年后逐渐被规范表述替代。
“青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道教与文学意象
道教青色旗幡
指道教仪式中使用的青色旗帜,多见于唐代诗文。例如:
竹子的别称
因竹枝青翠、竹节分明,古人常以“青节”代指竹。如:
二、成语中的道德指向
作为成语时,“青节”强调青年时期的品德修养,由“青年”与“节操”组合而成,指年轻时需保持自律、自强的精神风貌。该用法多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类释义。
三、使用注意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道教术语多出现于古典文献,竹的代称常见于咏物诗文,而道德层面的成语用法更偏向现代语言规范。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释。
罢乏白鹿原薄夫边业标本柄授不怎麽样颤多梭馋獠陈遗饭感笞扑刺恼诞罔不经等别度德量力额溢国土姑章豪忍虹楼黄钟毁奬誉戋戋菅茅挟恃基陛跼天蹐地鞠翟看日子筐举李十郎六联纆牵挠曲粘菌侵薄亲与啓彊啓惕柔握若敖鬼馁苫盖商受身强力壮师范石器失枕双鸳丝粟孙山逃名天衣同辞透达团徽为因吻兽文思院乌府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