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暴露骸骨。《後漢書·寇榮傳》:“罰及死沒,髡剔墳墓,但未掘壙出屍,剖棺露胔耳。” 李賢 注:“胔謂骨之尚有肉者也。”《後漢書·西羌傳論》:“發冢露胔,死生塗炭。”
(2).指未葬的屍骸。《新唐書·元結傳》:“瘞戰死露胔於 泌 南,名曰 哀丘 。”《新唐書·王涯傳》:“既族滅矣,而露胔不藏,深可悼痛。”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 何椒 《丘瓊臺叢冢記》:﹞ 元 末國初以來死于兵刑者之遺骸露胔,焚而瘞之于此也。”
露胔(lù z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暴露在外的屍骨或腐肉。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露胔指未掩埋而暴露于野外的屍骸或腐爛的屍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523頁;《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426頁。
引申義
引申為因戰亂、災荒等導緻的暴屍荒野現象,含悲憫或批判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15頁。
經典用例
《左傳·文公三年》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杜預注:“封,埋藏之;殽屍,露胔也。”指秦軍掩埋崤之戰中暴露的晉軍屍骨。
來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1981年,第526頁。
史書記載
《漢書·婁敬傳》記婁敬谏言:“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徒見其老弱及羸畜。此欲誘漢兵,而伏奇兵以争利也。臣以為不可擊。”顔師古注引應劭曰:“羸,胔也。”此處“胔”指瘦弱牲畜,與“露胔”的“胔”同源。
來源:《漢書》卷四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120頁。
古代喪葬觀念
古人視“露胔”為禮制崩壞或社會動蕩的象征。《禮記·月令》強調孟春掩埋枯骨,以彰仁政。
來源:《禮記正義》(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86頁。
文學意象
詩詞中常以“露胔”渲染悲涼,如明代劉基《戰城南》:“風沙擊面,士卒凍饑,馬牛盡瘏,露胔在野。”
來源:《誠意伯文集》卷四,四庫全書本。
該詞現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曆史或醫學史(如《洗冤集錄》中驗屍術語)的學術著作,日常口語已罕用。
參考文獻來源(未提供可公開訪問的線上鍊接,建議查閱實體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露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ù z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此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帶有較強的悲憫色彩,常見于描述社會動蕩、民生疾苦的文本中。例如:“戰亂之後,露胔遍野,觸目驚心。”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畚箕蔽明冰筍嘈嗷岑春煊船塢敦美厄爾尼諾現象販賣返素弗咈概衆雚筋洪裔懷瑕健飯交還禁火辰激湧積置據依克當科範坤極冷香鍊達立極零雀馬齒徒長鬘花慢葬媒互人米泔納米納妾女魃派還潛退凄戀清清楚楚人心日怪日朘月削塞管掃帚上兌詩宗踏謠穨陵退賠望塵追迹婉佞剜肉做瘡完惜位地問聘骁強小日中媟污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