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和“鱼”、“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误写错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去古既远,经史中鲁鱼亥豕,若此者不一。”《红楼梦》第一二○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游国恩 《<离骚纂义>总序》:“《楚辞》……二千年来,传写剥蚀之讹,鲁鱼亥豕之误,必不能免。”
“鲁鱼亥豕”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文字传抄或刊刻错误。其核心含义为“形近致误”,常用于古籍校勘及语言规范研究领域。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鲁”与“鱼”、“亥”与“豕”篆文字形高度相似,易在传写过程中混淆。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子夏辨正“晋师三豕涉河”实为“己亥”之误的典故,东汉王充《论衡》对此亦有详述。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系统论证了篆书“亥”与“豕”、“鲁”与“鱼”的笔划差异仅在于尾部曲直与头部点划,这种微妙区别导致历代抄本屡现异文。现代汉字学研究表明,战国简帛文字中此类形近混用现象尤为突出。
《孔子家语》记载“鲁”误作“鱼”的实例,宋代《广韵》则收录“亥豕”互通之说。明代《字汇》将其列为“字辨”要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在多部典籍提要中引用该成语说明校勘必要性。
在古籍数字化领域,该成语常被用来说明OCR识别中字形辨析的重要性。中华书局《古籍校勘学》将其列为影响文本准确性的三大要素之一,现代语言学者更将其延伸至汉字规范化的理论框架中。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16年点校本;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古籍校勘学》中华书局2020年版)
“鲁鱼亥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ǔ yú hài shǐ,主要用来形容文字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错误。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或文字学相关研究(来源:、6、8)。
败褐百亩巴克什傍人门户薄干八音必不得已禀赴逋客鼂采储存翠空笛律东京回合度无极鲕石发绣逢留复杂愲结国论幻造轞轞结胸金张镌损均心铿拊括厉历历如绘邻母临身骊珠芒屩布衣谩正免身女市偏气疋夫疋妇迁客切谏顷数倾向性七十子却却热室审重舌头谭嗣同踏逐天眼开通险畅机同心带托寄翫弄伪臣伪从萎琐详注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