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离的人。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2).避世之人;隐士。 唐 司空图 《光启丁未别山》诗:“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明 唐寅 《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 清 金农 《重游王屋抵暮出山》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唐 白居易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 謫仙 悲。” 前蜀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人民日报》1952.5.3:“他毅然去了,拍卖什物,在寂寞的海岛做了十九年的逋客。”
“逋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延伸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1. 逃亡者(核心义)
本义指逃离原居地或躲避追捕的人。该用法最早见于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请世俗之人掉转车驾,替山神谢绝逃亡者)。
2. 隐士(引申义)
因避世而隐居的人,多含超脱世俗的褒义色彩。如明代唐寅《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此处“逋客”即指拒绝与官场往来的隐士。
3. 失意漂泊者(情感延伸)
唐宋诗词中常代指人生失意或漂泊流离之人。如清代金农《重游王屋抵暮出山》中“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借逋客表达功名未遂的自嘲。
词义演变脉络:从最初具象的“逃亡者”(如躲避战乱、罪责),逐渐衍生出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意象,最终在文人笔下成为寄托人生困顿的情感符号。需注意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该词,多出现于古典文献或艺术创作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