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ngue]∶人和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根生在口腔底上
(2) [an enemy sol***r captured for the purpose of extracting information]∶为了侦察敌情而活捉来的敌人
抓到一个舌头
(1).口中辨味、助嚼、助发音的器官。《水浒传》第五三回:“ 李逵 道: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和尚慌到牛跟前跪下,牛伸出舌头来舐他的头。”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祥子 没有个便利的嘴,想要说的话很多,可是一句也不到舌头上来。”
(2).称为侦讯敌情中捕获的敌哨。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火线春节夜》:“我是师部的侦察员,上级叫我去‘捉舌头’。”
舌头(shé tou)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多义名词,其核心含义及引申用法如下:
基本义:口腔中的味觉与辅助器官
指人和高等动物口腔内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由肌肉和黏膜构成,根部固定在口腔底部,前端游离,能灵活运动。这是其最基础的生理学定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引申义:言语能力或话语
因舌头在发音中的关键作用,常借指人的说话能力或所说的话语本身。例如“长舌头”比喻爱传闲话的人,“绕舌头”形容说话拐弯抹角。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特定引申义:为侦讯而活捉的敌人
在特定语境(如军事、侦查领域)中,“抓舌头”指为了解敌情而活捉敌方人员,以便从其口中获取信息。此义项凸显了舌头作为“话语来源”的象征。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化象征:内心想法的外显
传统观念中,舌头被视为“心之苗”,认为其状态(如舌苔)或运动(如言语)能反映内在健康状况或思想情感,如成语“舌为心苗”。
来源: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及民间俗语文化引申
器物比拟:形状或功能相似物
部分物体因其形状或功能类似舌头而得名,如“鞋舌头”(鞋舌)、“火舌头”(火焰上窜的部分)、“铃铛的舌头”(铃锤)。
来源:汉语常用比喻造词法,《现代汉语名词研究》相关论述
“舌头”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舌头是人体口腔内的肌肉器官,表面覆盖黏膜,由横纹肌构成,具有以下特征:
在语言文化中常被借代使用:
在谚语中承载特殊含义:
需注意:若涉及暴力或不当使用场景(如“割舌”等),建议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语言暴力可能构成违法。
卑琐必留不剌闭涂博羊常建成衣车皮迟暮之年迟日冲粹虫虱春烟淳直次长祖丹窖道定防秋饭玉冯岑冯异风泽焚香顶礼告饥寡欲贵阴贱璧鹘鸼汗沟横作涸鱼得水红庚黄鼬洄流火旛缄音焦嶢禁酒绝伦逸群客兵撂下脸灵感六根清净流泪龙章凤篆迷淡密疏侔莫乞假软浪石云説不过颂谀碎物铁仙通摄玩闻五彩戏辖制西辉细君戏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