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关国家大计的言论、主张。《汉书·薛宣传》:“臣闻贤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王安石 《河势》诗:“国论终将塞,民嗟亦已勤。”
(2).谓商讨国家大计,发表政见。 宋 岳飞 《乞解枢柄第三札》:“伏念臣滥厕枢庭,误陪国论,贪荣滋甚,补报蔑然,岂惟旷职之可忧,抑亦妨贤之是惧。”
(3).全国的舆论。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窃以明德懿亲,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为国论之所归。”
(4).女真语。尊贵的意思。
“国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综合权威来源及多个文献资料,主要解释如下:
国家大计的言论或主张
指涉及国家重大决策的言论或政策主张。例如《汉书·薛宣传》中提到“断国论”,强调用经术文雅来决断国家大计。宋代王安石《河势》诗亦用此意,如“国论终将塞”。
商讨国家大计的行为
指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或发表政见。如宋代岳飞在奏章中提到“误陪国论”,表达对参与国家决策的谦辞。
全国性的舆论
泛指一国范围内的公众意见。例如宋代曾巩的奏表中提到“动关国论”,即指舆论对国家事务的影响。
女真语中的尊称
在少数民族语言(女真语)中,有“尊贵”之意。此释义多见于古籍考据,现代使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宋史》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国论》是一个词汇,由“国”和“论”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从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解释这个词的含义。
第一个字“国”是一个独体字,它的部首是“囗”(围字心),总共由7画组成。第二个字“论”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讠”(讠字旁),总共由6画组成。
《国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国无常愚,政无常贤。”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国家没有永远愚昧的人,政府也没有永远智慧的人。由此,人们衍生出“国论”的概念。
在繁体字中,《国论》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与现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尤其是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方式,都经历了一些变化。
1. 这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国论著作。 2. 他的观点对国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国论”为词根的组词有:“国家论证”、“学术论文”、“政治论坛”等。
与“国论”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国策”、“国事”、“国情”等。
与“国论”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国破家亡”、“无国无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