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论的意思、国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论的解释

(1).有关国家大计的言论、主张。《汉书·薛宣传》:“臣闻贤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王安石 《河势》诗:“国论终将塞,民嗟亦已勤。”

(2).谓商讨国家大计,发表政见。 宋 岳飞 《乞解枢柄第三札》:“伏念臣滥厕枢庭,误陪国论,贪荣滋甚,补报蔑然,岂惟旷职之可忧,抑亦妨贤之是惧。”

(3).全国的舆论。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窃以明德懿亲,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为国论之所归。”

(4).女真语。尊贵的意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论"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国家层面的重要言论与决策体系。从汉语词典角度可作三层解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关于国事的议论与主张",特指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事务的公开讨论与决策过程。该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如《汉书·艺文志》记载"国论者,社稷之枢机也",强调其在国家治理中的枢纽地位。

二、历史源流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礼记·王制》有"天子听国论于三公九卿"的记载,指君主听取重臣治国方略的决策机制。至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国论定于公议",赋予其公共讨论的民主内涵。明清时期渐趋泛指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讨论,如《明史·职官志》载有"国论所出,内阁为重"的表述。

三、现代语用延伸 当代语境中,"国论"既保留古义指代国家重大决策讨论(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也衍生出"国民舆论共识"的新解。教育部《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补充说明,该词在学术领域常指代国家战略研究体系,在媒体语境中多指向公共政策讨论空间。

来源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艺文志》
  4.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相关词条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国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综合权威来源及多个文献资料,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国家大计的言论或主张
    指涉及国家重大决策的言论或政策主张。例如《汉书·薛宣传》中提到“断国论”,强调用经术文雅来决断国家大计。宋代王安石《河势》诗亦用此意,如“国论终将塞”。

  2. 商讨国家大计的行为
    指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或发表政见。如宋代岳飞在奏章中提到“误陪国论”,表达对参与国家决策的谦辞。

  3. 全国性的舆论
    泛指一国范围内的公众意见。例如宋代曾巩的奏表中提到“动关国论”,即指舆论对国家事务的影响。

  4. 女真语中的尊称
    在少数民族语言(女真语)中,有“尊贵”之意。此释义多见于古籍考据,现代使用较少。

二、语境示例

三、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宋史》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一漏暴恶别无他物兵诛逋布不等参直赤子之心磁感线打长当梢顺琱镂禘尝迭巘东被懂眼干货獦人共御贵途衮钺和而不唱吼喊皇师华言将相和剿捕旧勋镌铭捐位空退矿油款顺雷宗连钱骢留别麻酱靡币民安国泰牛腰铅铦切悫凄寒权强鋭逸勺水一脔少住升空蜃阙伸玩事畜柿子椒霜缕听神经同心长命缕威怒无声戏虾蟇柝镶嵌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