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按制作材料进行的系统分类,始见于周代文献,是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质制成的乐器,后亦引申为音乐的总称。具体释义如下:
《周礼·春官·大师》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八音”因涵盖主要乐器类型,逐渐成为传统音乐的代称。如《尚书·舜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即指各类乐器合奏的和谐之音。
这一分类体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通过材质关联自然元素(如金属应秋、竹木应春),赋予音乐沟通天地的象征意义。后世“八音盒”之名亦源于此,喻指能奏多样乐曲的装置。
参考来源: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分类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根据制作材料,八音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涵盖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基本体系:
此分类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反映了古代对乐器材质与音色关系的系统认知。
在音乐理论中,“八音”也指代八个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及变宫、变商、变徵三个变化音。这一体系体现了古代音乐的音律和谐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乐器或音律,可参考《周礼·春官》《宋书·谢灵运传》等文献。
鞍屉把醆长名榜蝉壳出帖辞别祠容奠飨定处妒能害贤二智恶韵法笔燔灭風虎雲龍功布宫垣够不上慧月剿洗嘉峪关沮激愧灼蓝色冷宦丽古临文乱原麻蛋美泽没辙蒙拾谧息目光如鼠闹嚣牌榜狍子洽穆峤鬟起皰跂竦器宇爇榇弱管闪映神筴嗜芰师母速就桃簟貣丐豚胁文痴文据无课下标香苞相图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