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百畮 ”。一百亩土地。亦泛指广阔之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畮。” 郑玄 注:“畮,古‘亩’字。”《孟子·滕文公上》:“ 夏后氏 五十而贡, 殷 人七十而助, 周 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淮南子·诠言训》:“匹夫百畮一守,不遑启处。”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浄尽菜花开。”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 周 制百步为亩,一夫百亩(约合今31.2亩),称为一田,是井田的基本单位。”
百亩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字面含义
“百亩”指一百亩土地面积,是中国古代土地计量单位(1亩≈666.7平方米)。其核心意义为特定规模的农田,常用于描述古代农业社会的土地分配标准。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历史制度背景
西周至战国时期,“百亩”是井田制下农户的标准授田面积。如《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反映当时“一夫百亩”的农耕经济模式。来源:《孟子》战国篇。
典籍中的文化意象
在《周礼·地官》中,“百亩”象征基础生产单元,如“不易之田家百亩”,代表国家赋税与民生根基。后世诗词(如王安石《后元丰行》)亦以“百亩”喻指丰饶田园。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
计量演变
历代亩制实际面积差异较大:周代百亩约合今29亩,唐代扩至80亩,明清固定为今制百亩(约6.67公顷)。此变迁体现古代土地制度的调整。来源:《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著)。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百亩”多用于文学修辞或历史叙述,如“百亩试验田”指农业科研项目,保留其规模性象征意义。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百亩”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含义 指一百亩土地,也可引申为广阔田地。古时写作“百畮”,其中“畮”是“亩”的异体字。
二、历史溯源
三、现代换算 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考证,周代百亩约合现代32亩(1周亩=100步×1步,1步约1.5米)。
四、文学意象 常被用作田园象征,如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百亩庭中半是苔”描绘荒芜景象,现代文学中多用于表达农耕文化或土地规模。
提示: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具体数值与泛指概念的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白天鄙猥驳窦常山阵唱赚铲削扯落赤蛾邨醪代叙黨信淡洁达视大兴安岭钓几短帽房荐方介戈兵隔截光火盗滚瓜流油聒叫裹金和籴横决烘烤洪论喉头环论甲马营降驾教亦多术极星浚渫君子觞涟而连舸辽壤六牙白象笠泽翁炉鼎録公臝物闹阔齧食平脱牵挛琴心剑胆日没处天子声称生花妙语升险宿营地涕泪交零瓦抠问语洿沬小动作写顺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