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流缓慢貌。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 淮 之水舒舒, 楚 山直丛丛。” 宋 苏轼 《新渠诗》:“ 新渠 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
(2).行动迟缓貌。 唐 韩愈 《复志赋》:“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 宋 王安石 《得子固书因寄》诗:“子行何舒舒,吾望已汲汲。”
(3).安适貌。 唐 孟郊 《靖安寄居》诗:“役生皆促促,心竟谁舒舒。” 明 方孝孺 《思孝堂记》:“人恒在乎亲侧,朝而怡怡,暮而舒舒,岂知其为乐哉?”
(4).迎风飘拂貌。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宋 陆游 《将之京口》诗:“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舒舒”是一个叠词形式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水流缓慢
形容水流平缓的状态。例如唐代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中“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宋代苏轼《新渠诗》也以“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描绘水流舒缓的意境。
行动迟缓
指动作或行为节奏从容、不急迫,如孟郊《靖安寄居》中的“心竟谁舒舒”,表达一种缓慢而平状态。
安适貌
表示身心放松、舒适的状态。例如现代用法中“舒舒的气候”“心情舒舒”,均强调轻松愉悦的感受。
迎风飘拂
形容物体随风轻柔摆动的姿态,常见于文学描写,如“舒舒的衣袂”。
“舒”字本义为“伸展、舒展”,从“舍”(房屋)和“予”(给予)构成,属会意兼形声字。叠用为“舒舒”后,通过重复强化了舒缓、绵延的意境,适用于描述自然景象、动作或心理状态。
“舒舒”多用于文学及口语,既可形容客观事物(如水、风),也可表达主观感受(如安逸、舒畅)。其叠词形式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感,常见于诗词、散文及日常表达中。
《舒舒》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舒适、轻松、愉悦的状态或感觉。它表达了心情放松、身心舒适的意思。
《舒舒》这个词的部首是舌字旁,它的拼音是"shū"。这个词共有15个笔画。
《舒舒》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表达了更强的强调和语气。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舒舒」。
在古代汉字中,舒的写法有所不同。它的古字形是象征着心胸宽广的意思,是一个由心字旁和朱字旁构成的字。在古代文献中,舒有时也用作姓氏。
1. 这个椅子坐上去很舒舒服服的。
2. 这里的环境真舒舒适适,让人心情愉悦。
舒适、舒心、舒服、舒畅、舒缓、舒展、舒怀
安适、怡然、宽慰、惬意、惬心
紧张、不适、不安、压抑、烦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