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细的腌菜或酱菜的俗称。 宋 陶穀 《清异录·百岁羹》:“俗号虀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
百岁羹是汉语中对切碎后腌制的咸菜的古雅称谓,尤其特指口感柔韧、适宜老年人食用的腌制菜蔬。该词承载着古代饮食文化中对健康长寿的朴素祈愿,以下从释义、溯源与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记载:
百岁羹:指切细的腌菜。因腌菜易嚼,适宜老人食用,故称。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26-3340-7。
此释义点明其本质为加工腌菜,并揭示名称由来——因质地软烂,便于无牙老者食用,隐喻“百岁”长寿之意。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陶谷《清异录·馔羞门》:
“俗呼齑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
来源:陶谷《清异录》,收录于《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
此处强调其两大特征:
“百岁羹”之名蕴含两层文化心理:
来源: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流域卷)指出:
“百岁羹”等腌菜类名称,映射古代通过食物命名表达生命关怀的民俗现象,是汉语饮食词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来源: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百岁羹”既是古人对腌菜的功能性描述,亦承载祈福延年的文化符号,其命名逻辑彰显汉语“以食喻理”的独特表达传统。
“百岁羹”是一个源自宋代的词语,主要用于指代切碎的腌菜或酱菜。以下是综合相关资料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指用盐渍或酱腌制的切碎蔬菜,如芥菜、萝卜等,是古代民间常见的佐餐食品。因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即使贫寒之家也能长期储备,故得名“百岁羹”,寓意“虽百岁可长享”。
词源与文献依据
出自宋代陶谷《清异录·蔬菜》:“俗号虀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其中“虀”(jī)即切碎的腌菜,后逐渐演变为通用称呼。
别称与文化意义
又被称为“虀菜”,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物资匮乏时期利用腌制技术保存食物的智慧,也体现了节俭持家的传统观念。
现代释义差异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人精神状态良好”,此说法未见于传统文献,可能是误传或引申义,建议以古籍记载的原始含义为准。
注:若需查看完整文献引用或更多历史背景,可参考《清异录》原文及相关汉语研究资料。
阿门按蚊白玉玺贬绌怅悼坼裂冲泥愁肠九回搊拾传柄移藉从居蹴躇丹冥吊民耳听八方繁紊犯颜极谏扶危定倾腐议歌谱馆娃宫贯午诡惑过给珩佩合昏河兖红皮坏植散羣毁庙鹘鸰眼狐裘蒙茸箭筹见习绞索极明季子裘举步如飞开刀慨然允诺矿夫垒和隆福寺论材马上比武片甲签牌晴咔跂訾诎乏省郎生心试旬缩地汤茗外江佬香料面限訾枭健膝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