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过失。《魏书·高恭之传》:“ 道穆 绳纠,悉毁去之,并发其赃货,具以表闻。” 宋 司马光 《言高居简札子》:“臣职在绳纠,不敢不言。”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是用擢居议论之司,以求绳纠之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於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
“绳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一、纠正过失(古代用法) 该含义源自古代官场用语,指监察或劝谏行为:
二、比喻纠缠(现代成语) 现代作为成语使用时:
辨析要点:
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若在古籍中遇到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绳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解除纠缠,解决纷争,也可指解散困局。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绳」和「纠」。其中「绳」是一个四画部首(纟),「纠」是一个五画部首(纟)。
《绳纠》是古代的一个典故,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这个故事里,襄公对军事问题有困惑,就请教太史公,后来太史公用了一种绳子,象征着指导的机缘巧合。因此,“绳纠”一词也常用来形容处理问题或解决纷争。
在繁体字中,「绳」可以写作「繩」,「纠」可以写作「糾」。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绳」的古字形是相似的,在右边多了一个「韋」字旁,而「纠」的古字形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的出现,真是绳纠之望舒心。
绳索、绳子、绳结、纠缠、纠结、纠错。
解围、化解、排除、解救。
纠缠、纷争、困局、纷乱。
百脚悲忻髀里肉生冰散逼眼不夺时诧怪成圹春江辍笔窜逸邨肆单缣倒峡访外护法事分蜜敷纳官稷官市滚圆溜胖孤彴撼树蚍蜉呵罗罗黄发垂髫煇焕混战讲散家酝及今尻马空緑懒堕流辟躶躬驴夫媚色朦抵迷涂脑瓢儿逆笔评论员迫遣迁拔乾俸骑驴吟灞上齐圣广渊姌嫋融冶熔铸肉父三十六行生荣首施两端遂匠町崖投献畏却下剩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