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心肠狠毒。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原来是搅肚蛆肠的老虔婆,将瓦罐都打破。”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普天下有的婆娘,谁不待要佔些独强,几曾见这狗行狼心,搅肚蛆肠。”
“搅肚蛆肠”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人心肠狠毒、品行卑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比喻人心地肮脏、心肠恶毒,常用于贬义语境。该词通过“蛆”(苍蝇幼虫)的意象,强调心肠如腐肉生蛆般令人厌恶。
结构分析
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如:
类似成语包括“狼心狗肺”“蛇蝎心肠”等,均以动物意象比喻人性之恶,但“搅肚蛆肠”更侧重对内心龌龊的具象化描述。
搅肚蛆肠是一个民间俗语,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让人非常恶心、厌恶。
搅肚蛆肠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搅肚和蛆肠。
搅肚的部首是手,共4画;蛆肠的部首是虫,共6画。
搅肚蛆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体的来源已经不得而知了。
搅肚蛆肠的繁体字为「攪肚蛆腸」。
在古代,搅肚蛆肠的字写作「撹肚蠢腸」。
他的行为真是搅肚蛆肠,让人无法忍受。
搅肚蛆肠可以组成其他词语,比如搅肚和蛆肠。
搅肚蛆肠的近义词有恶心、厌恶、作呕。
搅肚蛆肠的反义词有美味、诱人、令人愉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