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 。”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见圣人之不仁。”
(3).不施恩德。《左传·文公十七年》:“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4).不感激。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行篡》:“货多则辨,辨则6*民不德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5).谦词。帝王自称。《太平广记》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东方朔》:“帝欢悦举觴并劝曰:‘不德不足当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乞退不许批答》:“水旱之灾,不德所召,卿当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当求去我也。”
(6).丕德,大德。不,通“ 丕 ”。《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云:“古字多以‘不’为‘丕’……‘丕’,大也。”参见“ 不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不德汉语 快速查询。
“不德”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缺乏德行或不修德行
指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如《汉书·文帝纪》提到“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强调统治者若失德会导致灾祸。
不施恩德
表示不给予恩惠或帮助,如《左传·文公十七年》中“不德,则其鹿也”,比喻无德之人如同困兽。
不自以为有德
出自《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真正有德者不标榜德行。
谦词(帝王自称)
古代帝王自谦的表述,如汉献帝在《册魏公九锡文》中称“朕以不德”。
通假“丕德”,指大德
通过通假字表达“大德”,如“不德”通“丕德”。
《道德经》第38章提出“上德不德”,指最高层次的德顺应自然,不刻意彰显。这一概念强调无为而治,与人为标榜的“下德”形成对比。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黯暧禀谢逼水草率将事抽拣垂手侍立垂翼出任杵头出韵祷祀登封草點放堆墨二姚沸滚飞卫蚨虶敢作敢当瓜时和诗叽咕炯眼辑着倦鸟知还敛积洛阳铲马溜船蒙娜丽莎铭鼎貉道男爵嗯嗯呃呃叛镇佩龟倗友偏蔽情不自已青琅编情见乎辞秦香莲遒文起营权倾中外驱纳睿感上池社会人渗漉神听蜀赋输气松畅桃棘体玄往渚还汀污贼消荡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