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 。”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见圣人之不仁。”
(3).不施恩德。《左传·文公十七年》:“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4).不感激。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行篡》:“货多则辨,辨则6*民不德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5).谦词。帝王自称。《太平广记》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东方朔》:“帝欢悦举觴并劝曰:‘不德不足当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乞退不许批答》:“水旱之灾,不德所召,卿当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当求去我也。”
(6).丕德,大德。不,通“ 丕 ”。《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云:“古字多以‘不’为‘丕’……‘丕’,大也。”参见“ 不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不德汉语 快速查询。
"不德"是汉语中具有伦理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或品性。从汉语词典学角度解析,该词包含两层递进释义:
一、基础义指"无德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德"为"升也",引申为道德修养的升华,故"不德"即未达到应有的道德境界。《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此词属书面语,常用于评议人物操守,如"不德之人难当大任"。
二、引申义表"不感恩"。此用法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不德而有功"的典故,杜预注疏指出此处特指受惠不感念的忘恩行为。明代张自烈《正字通》承续此解,强调该词在人际交往中的警示作用。
在现代汉语规范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该词标注为书面语体,提示使用者注意语境适配性。其近义词"失德"侧重行为过失,"缺德"偏重品质缺陷,而"不德"更强调整体性的道德缺失,常见于历史评述或道德训诫语境。
“不德”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缺乏德行或不修德行
指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如《汉书·文帝纪》提到“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强调统治者若失德会导致灾祸。
不施恩德
表示不给予恩惠或帮助,如《左传·文公十七年》中“不德,则其鹿也”,比喻无德之人如同困兽。
不自以为有德
出自《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真正有德者不标榜德行。
谦词(帝王自称)
古代帝王自谦的表述,如汉献帝在《册魏公九锡文》中称“朕以不德”。
通假“丕德”,指大德
通过通假字表达“大德”,如“不德”通“丕德”。
《道德经》第38章提出“上德不德”,指最高层次的德顺应自然,不刻意彰显。这一概念强调无为而治,与人为标榜的“下德”形成对比。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白叠半米班迎被告人表亲鷩雉得未尝有东山再起豆粥肥肠分配律干象辇供课勾挑光灿灿骨牌凳汉官黄雀风惠育界障吉光精克镜洗景星庆云津浪禁土进棹计日工看跌课职潦水掠敚连昌李郭丽想屡迁摹绘磨劫陪笑脸剖释鎗鏦佥然轻玩勤济求间期制铨镜日丽风清扫庭善柔剔团圆通信涂泽万春玩奸我郎五伯下次人等小让踃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