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库与粮仓。《旧唐书·卢杞传》:“度支使 杜佑 计诸道用军月费一百餘万贯,京师帑廩不支数月。”《新五代史·杨邠传》:“ 邠 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廩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隆兴和议》:“一使未去,一使復来,生民疲於奔命,帑廩涸於将迎。”
“帑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tǎng lǐn,主要用于描述国家或机构的财政及物资储备。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引申含义
泛指国家或机构为应对紧急需求而储备的物资,体现财政与物资管理的双重功能。例如《旧唐书》提到“京师帑廪不支数月”,即强调国库与粮仓储备不足的问题。
历史语境
古代文献中,“帑廪”常与治国策略相关。如《新五代史》记载杨邠主张“帑廪实,甲兵完”,认为充实国库和粮仓是治国的根本,其他礼乐文化则为次要。
应用示例
补充说明
需注意“帑”与“孥”(子嗣)字形相近,避免混淆。其发音为第三声(tǎng),非“nú”。
“帑廪”是一个兼具经济与战略意义的词汇,常用于强调国家储备的重要性。
《帑廪》是一个汉字词语,音读为“táng lǐn”,在古代的官方文献中多有出现。这个词组合着两个字,分别是“帑”和“廪”。
帑是一个汉字,读音为“táng”,意为“宝贝、库藏”。它的部首是“巾”,也就是帚部,同时它的笔画数是11画。
廪也是一个汉字,读音为“lǐn”,意为“粮仓、供给、供应”。它的部首是“广”,也就是广部,而它的笔画数是7画。
《帑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文献,用于指代国家财政、物资库存等。在繁体字中,帑廪的写法并无变化,仍然是“帑廪”。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帑廪》这个词,古代的写法并无太大差别。它依旧是由“帑”和“廪”两个字组成的。
1. 国家的帑廪须合法合规地使用。
2. 物资和财务的管理属于帑廪职责之一。
组词:帑子、帑户、帑估。
近义词:库房、财库。
反义词:耗尽、耗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