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库与粮仓。《旧唐书·卢杞传》:“度支使 杜佑 计诸道用军月费一百餘万贯,京师帑廩不支数月。”《新五代史·杨邠传》:“ 邠 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廩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隆兴和议》:“一使未去,一使復来,生民疲於奔命,帑廩涸於将迎。”
“帑廪”是汉语中表示国家财政储备的复合词,由“帑”与“廪”两个单字构成。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献引用角度进行解析:
一、单字释义
帑(tǎng)
廪(lǐn)
二、复合词“帑廪”
三、词义演变
早期“帑”“廪”分指钱粮,至唐宋时期逐渐合并使用,成为财政制度的代称。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语境,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参考资料:汉典 http://www.zdic.net;《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帑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tǎng lǐn,主要用于描述国家或机构的财政及物资储备。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引申含义
泛指国家或机构为应对紧急需求而储备的物资,体现财政与物资管理的双重功能。例如《旧唐书》提到“京师帑廪不支数月”,即强调国库与粮仓储备不足的问题。
历史语境
古代文献中,“帑廪”常与治国策略相关。如《新五代史》记载杨邠主张“帑廪实,甲兵完”,认为充实国库和粮仓是治国的根本,其他礼乐文化则为次要。
应用示例
补充说明
需注意“帑”与“孥”(子嗣)字形相近,避免混淆。其发音为第三声(tǎng),非“nú”。
“帑廪”是一个兼具经济与战略意义的词汇,常用于强调国家储备的重要性。
百晬边声表草参奏常节钏臂除门春情刺世豆饼二仲風俗人情愤悁甘薯瓜渎管准姑苏台酣荡汉籍亨仪和正患惙缓声歌鹄山交鸣饥厄跻览急留古鲁积湿九升急症郡丞剧秦美新磕巴唠三叨四类申六联留停駡档子盘湢裴满钱物且战且退情地覃志三卿哨线神超石工适孽首坐水狗琐脞坛位踢木外畔温清定省武头楯相提而论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