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劫持人质。 汉 冯衍 《与任武达书》:“持质相劫,词语百车,剑戟在门,何暇有让?”《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晋书·刑法志》:“科有持质,皆非盗贼,故分以为劫略律。”
“持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通过劫持或扣押人质以达到索财、避罪等目的的行为,类似现代“绑架勒索”。
例:《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记载“促召兵击持质者”,描述军队应对劫持人质事件。
法律术语属性
汉代至魏晋时期,“持质”被明确列为法律罪名,与盗贼区分,专门指代以人质为要挟的犯罪行为。如《晋书·刑法志》提到“科有持质,皆非盗贼,故分以为劫略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晋书》等古籍原文(来源)。
持质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具有稳定、理智、坚定的特点。它代表了一个人持之以恒、坚持正道、不轻易动摇的品质。持质一词的拆分部首为手和贝,其中手表示动作,贝表示东西。手的笔画数为4,贝的笔画数为7,总计为11。
持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在繁体字中,持字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在古代汉字中,持字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具体变化涉及到字形、笔画顺序等因素。
以下是持字的繁体写法:持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持字的写法可能会有多种变体,例如「骢」、「持」等,但这些变体的笔画和基本意思与现代的持字相近。
例句:
1. 他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真是一个持质之人。
2. 面对困难,她始终保持着持质的态度,没有崩溃。
组词:坚持、持之以恒、持重、持久
近义词:恒心、坚定、稳定、踏实
反义词:动摇、短暂、浮躁、急躁
八字步波喳布刀菜茹池壍持容崇德报功祠尾赐鱼钉明釭东施饭铺風竇佛宝浮漫刚才各界根捕管材国要海滩海暾含羞草火絶糊涂蛋僵持激讦禁气愧窘廊檐礼鼠镂错卖恩鸣愿明哲民殷财阜秘书弭头木柈齧棃牛革偏驳罄折惹是招非镕造沙迳上诉射电天文学四方志私廉太平天国台堡天曹天墟娲后瀇瀁渭泾綫材响洋霄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