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质的意思、持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质的解释

劫持人质。 汉 冯衍 《与任武达书》:“持质相劫,词语百车,剑戟在门,何暇有让?”《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晋书·刑法志》:“科有持质,皆非盗贼,故分以为劫略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质"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法律及社会行为含义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指在冲突或对峙过程中,以扣押人质作为要挟手段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军事策略或刑事案件场景。其核心语义包含三个层次:

一、词义构成

"持"表示掌控、维持,"质"指作为抵押的人或物,组合后强调通过控制抵押对象达到某种目的。该用法最早见于《后汉书》记载的军事事件,如"虏持质边民,索赎金以归"。

二、法律语境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以扣押人质为手段进行威胁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范畴。此释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条款形成对应关系,强调行为对人身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危害性。

三、历史语义演化

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据,先秦时期"持质"多指商业质押行为,如《战国策》中"持质为信"的贸易担保记录。至汉代逐渐衍生出暴力控制含义,词义演变反映社会冲突形态的变化。

四、现代使用规范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该词被标注为书面语词汇,常见于司法文书或历史文献。日常口语中多用"劫持人质""绑架"等替代表述,体现语义场的使用分化。

(主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网络扩展解释

“持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词义:劫持人质(主要见于古代文献)

  1. 基本定义
    指通过劫持或扣押人质以达到索财、避罪等目的的行为,类似现代“绑架勒索”。
    例:《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记载“促召兵击持质者”,描述军队应对劫持人质事件。

  2. 法律术语属性
    汉代至魏晋时期,“持质”被明确列为法律罪名,与盗贼区分,专门指代以人质为要挟的犯罪行为。如《晋书·刑法志》提到“科有持质,皆非盗贼,故分以为劫略律”。


二、其他语境中的延伸含义

  1. 现代误用或衍生义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持质”解释为“保持品质,坚持原则”,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解或新造词义。
    例:“厨房饰品秉承质量第一”中的“持质”更接近“秉持质量”的拆分表达。

三、词源与用法辨析


四、建议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晋书》等古籍原文(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茎豹韬卫豹尾旛背过气徧存惨怛杈杆儿朝容赤剥剥弛隳传言除狼得虎丛簇当街法庭附言更制跟马归愆归亲候钟化魂煌焜呼庚降笔借水行舟井中泥君侧魁北克昆剑廉政趔趔趄趄立体几何洛书灭性模仿千水万山潜英欺弄穷冬湫溢崎崄穣子三小凤凰烧灯神武十八高贤寿妇驷马高车嗽饮汤神檀林鹈胡同心莲徒属王铁鎗惟所欲为相互猃狁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