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饰以金箭头之箭。常用为信契。《周书·异域传下·突厥》:“其徵发兵马,科税杂畜,輒刻木为数,并一金鏃箭,蜡封印之,以为信契。” 唐 温庭筠 《蕃女怨》词:“玉连环,金鏃箭,年年征战。”
金镞箭是中国古代兵器中的一种特殊箭矢,其名称由“金”“镞”“箭”三部分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镞”本义为箭头,而“金”在此处并非特指黄金,而是泛指金属材质。这类箭矢通常以铜、铁等金属制成箭头,箭杆多为竹木,尾部配以翎羽以稳定飞行轨迹。
从形制来看,金镞箭的箭头根据用途分为三棱锥形、扁平铲形等多种形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兵器图鉴》指出,商周时期的青铜箭镞多采用双翼带倒钩设计,战国后逐渐发展为三棱锥形铁镞,穿透力显著增强。部分高级将领使用的箭镞表面会鎏金,既彰显身份又具备防锈功能。
在历史应用中,金镞箭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记载,《史记·周本纪》描述牧野之战时提及“劲弩金矢”。至汉代,随着冶铁技术进步,《汉书·艺文志》记载军中已配备标准化制式箭镞。宋代《武经总要》更详细记录了不同箭镞对应的破甲效能。
文化象征层面,金镞箭在《诗经·小雅》中作为武力象征出现,唐代诗人王昌龄“金镞箭穿鲁缟轻”的描写则凸显其疾速特性。佛教典籍《大智度论》以金镞喻指“破惑之利”,赋予其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
“金镞箭”是古代一种饰有金属箭头的箭支,主要具有以下含义和用途:
金镞箭指以黄金或其他金属装饰箭头的箭,常见于军事、政治和仪式场景。其核心功能是作为信契(即凭证或信物),用于传递重要命令或象征权威。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蕃女怨》中写道:“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借金镞箭的意象表达边疆征战的频繁与残酷。
金镞箭不仅是武器,更是古代政治、军事活动中权威的象征,兼具实用与礼仪功能。
蚌砚报差蔽惑长途宠爵鉏耒出震继离刀笔讼师倒产叠见层出动摩擦愤薄改辙易途干打垒钢匀閤皁鼓吻后汉书华历黄金实慌怕金气近御窘穷济濡九藏九奏捐局沮短诀要儁逸柯枝酷滥昆味两林立定立君灵光犂牛骍角遛早龙虎节龙枕鸭灯渌池罗马教廷橹艩毛碴蓬莪荗铺谋定计怯条子气绝茕孑邛竹杖然即死对头帑廥陶练通风讨信通侻玩乐卧护